阿富汗战争的“终结”取决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关系

时间:2011-07-05 15:45   来源:人民网
  2011年5月2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击毙。拉登之死,是国际反恐斗争的“积极进展”,也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十年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犹存,“后拉登”时代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局势更趋复杂动荡。为此,国际社会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与地区安全稳定。

  阿富汗战争加速进入终局阶段

  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其阿富汗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是明确目标,降低要求。奥巴马摒弃了布什政府借反恐推广民主的设想,把阿富汗战争的主要目标限定为“打败、击溃、破坏”“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网络。美国认为,防止“基地”组织卷土重来,是维护美国国内安全利益的有效手段。第二是增加战略投入,大幅增兵阿富汗。2009年12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并于2010年基本部署到位。奥巴马同时也呼吁其盟国加大对阿富汗兵力投入,遏制塔利班反扑势头;继续加大向阿富汗提供民事援助的力度,帮助改善当地民生。第三,寻求地区合作,加强同国际社会协调。奥巴马强调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表示愿继续寻求阿富汗邻国及地区国家合作。

  在美国的推动下,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2010年1月在伦敦举行。与会国家与国际组织表示一致支持阿富汗政府的政治和解方案,提出国际援助部队应加大力度培训阿富汗安全部队,及早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责任。阿富汗问题伦敦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阿富汗战争开始进入终局阶段。2010年11月,在北约里斯本峰会上,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就撤军问题作出明确安排,提出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责任工作,从2011年初开始直到2014年底。在这三年过渡期结束后,北约部队仍将留在阿富汗,但主要从事培训与指导工作,不再有战斗任务。

  奥巴马政府阿富汗新战略的出台与实施,一直伴随着激烈的辩论。以副总统拜登为代表的“反恐派”与军方为代表的“反叛派”,对美国是否增加及维持在阿富汗大量驻军,打击“基地”组织及塔利班武装争执不下。“反恐派”认为,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既然是“基地”组织,那么就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头目与网络。因此,美国没有必要派出大量作战部队,更不用考虑阿富汗的“国家重建”问题。“反叛派”认为,要消除“基地”组织对美国的恐怖威胁,必须大量增派部队,通过“清除、坚守、重建”三个阶段,才能向阿富汗政府最后移交安全责任。根据“反叛乱战略”,以及美国在伊拉克的经验,“反叛派”强调,反叛乱战略行动,一般需要12—15年时间才能见效。美国已经在阿富汗呆了近十年了,2014年正是该战略见效成功之时。
  拉登被击毙后,美国政府内部“反恐派”与“反叛派”的辩论并未平息,其中针对2011年7月美国撤军规模问题的争论尤为激烈。对“反恐派”来说,当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就是为了打击策划实施“9·11”的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现在拉登已死,“基地”组织遭受重创,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目标基本实现,美军可以从2011年7月开始大幅撤减。对“反叛派”而言,拉登被击毙正好说明了美国增兵战略成效显著。美国应该坚持现有战略,乘胜追击,加大力度打击塔利班,迫使其尽快同意和谈。如果2011年7月大幅撤军,只能前功尽弃。

  美国国内智库对此也是各执一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提出,美国在撤军问题上,不能首鼠两顾。这样做会使美国丧失同塔利班谈判的主动权,失去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而塔利班仍可采取以拖待变战略,等待美军撤走而消极应对。因此,为推动阿富汗各派最终实现政治和解,美国必须顶住国内压力,咬牙坚持,继续大力打击塔利班,待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后,方可罢手。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