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日举行了大选,反对党取得突破进展,首次赢得了87个国会议席中的6个。紧接着,又传来李光耀、吴作栋将不再担任新内阁成员的消息。新加坡政局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
很多西方媒体迅速将李吴二人的引退与所谓的执政党在选举中受挫,以及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联系在一起。一家英国媒体评论的标题是“新加坡迈出走向真正民主的第一步”,另一家西方媒体的评论则称新加坡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两党制”。
总体看来,西方媒体对这两件事的分析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明说的,即新加坡现行的政治体制不是“真正的民主体制”,所以出了问题。另一个则是暗示的,即只有西方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有西方媒体甚至将新加坡发生的事与西亚北非变局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所谓全球民主之风的影响结果。
这些西方媒体遗忘了什么?是新加坡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很多西方媒体对新加坡此次大选的分析中,极少提及2010年新加坡GDP增幅达到14.5%,居全球第一这一事实。至于新加坡超过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保障等指标,更是少有问津。
新加坡的发展成果是怎么来的,西方媒体不感兴趣。因为一旦从新加坡的发展实践中去总结这个模式的成功之处,结果肯定与西方的民主标准以及按照这一标准做出的推测不符。西方媒体的老套分析,令人不禁想起直到今天它们有时还会将新加坡政治体制称为“独裁”或“准独裁”。
新加坡大选反映出的变化,客观地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执政党内部开始接班调整,推出新人、老人引退是必然;二是年轻一代选民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希望在国会中提升反对声音,但他们并不希望就此取代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这个调整和变化,并不表明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出了大麻烦。
按理说,新加坡已经是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了,但一些西方媒体似乎并不这么看。比起新加坡,一些西方国家现在遇到的麻烦要大得多。看看那些欧洲国家在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的窘况吧,说不定还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严重冲击。可有哪家西方媒体从政治体制上分析那些国家的问题呢?东方国家的问题必然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西方国家的问题则是经济的问题。这究竟是偏见还是无知?
新加坡并非没有问题,但新加坡的问题是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之后遇到的问题。老百姓对房价和外来劳工增加的不满,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老百姓获益多了,生活更好了,要求也就更高了。新加坡的未来的确也面临考验,但这考验肯定不是会不会在政治制度上更接近所谓的西方民主,是否出现一些人所希望的那些变革。真正的考验是能不能继续走一条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道路。
西亚北非变局加重了西方一些人对其政治体制的迷信,增加了他们的道德优越感。对于走向多极化的世界而言,这样的迷信和优越感显然不是什么建设性的东西。(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