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斯敏斯特市政当局看来,这一系列的福利措施已足够使任何无家可归者不必再露宿街头,而那些露宿者要么酗酒要么存在危害社区安全的反社会行为,因而有必要通过法令加以控制。但在很多慈善机构看来,政府仅仅把无家可归的问题当作一个‘住房’问题来解决是过分简单化的思路。
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厅3月份的一份提案引起了很多慈善团体的关注和抗议。如果该提案获得通过,那些露宿在威斯敏斯特街头的流浪者将可能被拘捕并处以最高500英镑的罚款。同样将受到惩处的还包括那些向这些流浪者提供免费食物的志愿者们。
至今在许多人眼中,满街随处可见的流浪汉仍是资本主义种种罪恶的生动展现。在英国,这一印象更符合狄更斯笔下的那个时代,而非现在。或许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根据2009年的政府统计,整个英格兰地区每天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只有464 名,这一数字比10年前下降了 77%。这些人中有超过200人生活在伦敦,而在威斯敏斯特地区的就有110人。街头流浪者(rough sleeper)只是无家可归人员(the homeless)中的极少数。大多数的无家可归者并没有流落街头,而是住进了hostel、care center之类的临时居所中。这些住处要么由政府补贴住宿费用,要么由各类慈善机构建立,可以免费入住。
英国政府对无家可归者的援助由来已久。1834年通过的《济贫法》把对流浪汉和乞丐的救济视作政府应尽的责任,1996年通过的《住宅法案》规定了向无家可归者提供居住方面的援助是住宅管理机关的法定义务,2002 年的《无家可归者法案》则进一步要求所有地方当局都必须制定战略应对本地区的无家可归者问题。在中国,人们提起无家可归者常常将“流浪”和“乞讨”两个词连用,但在英国,大多数的无家可归者,只要能够提供一个联系地址(care of address),即便你是一个在别人家借宿的“sofa surfer”,都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收入补助”(Income Support)和“失业津贴”(Job-seekers Allowance),甚至还可以申请“住房补助”(Housing Benefit) 。所以他们也许会“流浪”,但却很少“乞讨”。事实上,伦敦的街头乞讨者中多数并非无家可归者,而是吸毒者。为此,英国政府曾专门发白皮书规劝公众不要抱着慈悲之心给乞丐钱财,而鼓励给予食物和衣物或者把钱捐到慈善机构。
在威斯敏斯特市政当局看来,这一系列的福利措施已足够使任何无家可归者不必再露宿街头,而那些露宿者要么酗酒要么存在危害社区安全的反社会行为,因而有必要通过法令加以控制。但在很多慈善机构看来,政府仅仅把无家可归的问题当作一个“住房”问题来解决是过分简单化的思路。
无家可归者中大多数人都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失去了联系,他们可能是来自父母离异家庭的少年,不愿和父母的任何一方生活;可能是战场退伍回来的军人,缺乏融入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支持;可能是来自东欧的失业者,千里迢迢来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却因为语言、工作技能等等问题而无法找到工作;还可能是曾遭受苦难而在英国寻求庇护的外国人,在获得居留权的那天也失去了由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所而无家可归。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们无法建立起支撑自己生活的“社交网络”,也往往带给他们严重的精神困扰甚至疾病。而这些情况又反过来使他们陷入长期的无家可归的境地中,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政府提供的住宅无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无家可归者无法习惯 hostel里嘈杂混乱挤满陌生人的环境,个别的hostel经营者为了持续获得政府补贴甚至有意为无家可归者寻找工作设置障碍。政府提供租金补贴的公寓一般远离市区,陌生环境里的一间斗室经常使居住其中的无家可归者感到更加孤独与绝望。
与政府的福利相补充的是各类慈善机构。仅在伦敦就有 160 余家专门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人员的民间机构。除了由政府提供资助的向无家可归人员提供住宿的shelter,一些民间机构用更加创新的方式为无家可归人员提供着各类住宿以外的帮助。
Big Issue是一家社会企业的名字,也是一本杂志的名字。这本杂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销售人员全部是无家可归者。一本杂志售价两英镑,销售人员用一英镑买下杂志,卖出后所得的一个英镑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在这本杂志的目录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销售人员是在工作,而非乞讨,所以如果您付钱买下了杂志,请务必带走。” 并非每一位无家可归者都可以用这份销售所得摆脱困境,但是这份工作至少使他们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区”,而每天站在街头销售的经历,也都是一次和人群接触并重新进入社会的尝试。今年是Big Issue成立20周年,如今它已在10个国家开展了同样的服务,仅在英国,它目前所帮助的无家可归者就超过了2500人。
Street Wise Opera提供了另一类型的服务。它聘请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为无家可归者举行定期的工作坊,教会他们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经过八年时间,由这家机构组织,无家可归者和专业表演者合演的 Film Opera已经享誉英国。更重要的是,很多参加工作坊的无家可归者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们喜欢能够有机会表达和展现自己,更喜欢有一个地方能够尊严而快乐地与人交流。Karen是他们中的一员,已经参加活动整整六年,他对我说:“来这里对我就像是一种瘾。”我在这里还认识了另一位无家可归者Vince。他至今仍没有属于自己的住处,但坚持不去领取政府的津贴,而是在晚间去酒吧做弹唱歌手。尽管收入微薄,但是能够演唱自己所写的歌曲已足够让他满意。有意思的是,Vince几年前曾经做过Big Issue的销售员,但仅仅一天,他便放弃了,因为销售工作“不适合”他。但这并不妨碍他向Big Issue投稿的热情。“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感觉挺不错的。”Vince平静地说。
政府的认识也在发生转变。2010年5月,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宣布了一项90万英镑的资助计划,用以帮助伦敦的无家可归者获得必要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机会。2010年圣诞节前夕,伦敦政府又推出了另一项投入71万英镑的计划,名为“不再露宿第二夜”(No Second Night Out),希望在2012年底实现伦敦街头再也没有一个露宿者的目标。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Housing Justice的慈善组织正在号召人们反对威斯敏斯特市政当局计划推出的法令。在纪录片导演Penny的新片《On The Streets》中,一位曾经入住政府补贴公寓的男子又再次回到街头,回到他的那些流浪伙伴中去。而在泰晤士河边BFI的舞台上,来自Street Wise Opera的无家可归表演者们,正齐声高唱:“再见了,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就要回家了!”(顾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