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刺耳的警钟再次在该国境内敲响。如果不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新痛,世人可能已经淡忘了这一“黑色往事”,但现在人们意识到核安全事关重大,必须警钟长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6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核事故无国界,到了我们应该好好全面思索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难忘昔日惨痛悲剧
为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乌克兰首都基辅、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联合国总部等地26日都举行了纪念活动。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与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一道参加了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举行的纪念活动。梅德韦杰夫说,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已经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训。然而,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再次证明,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能使核能真正成为安全能源。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据有关资料记载,事故造成30人当场死亡,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
据乌克兰政府估计,这场核事故在过去25年和未来30年内给该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700亿美元。除此之外,居民身心健康也深受影响,癌症、白血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激增。乌克兰医学专家科尼绍夫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之一是使居民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记者曾先后三次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进行采访。尽管那里草木葱茏,景色秀美,但由于核污染的特性是看不见、摸不到、嗅不着的,所以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和恐惧的不正常心理。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乌克兰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核安全保障无国界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让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应对核事故没有国界。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当时的苏联政府立即用钢筋混凝土将反应堆封存。这个紧急拼凑的“石棺”原计划仅维持10年,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地质变动,如今这个“石棺”已经面目斑驳,外部出现很多裂痕,乌政府不得不每年拨出大量经费进行维修。
为确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石棺”的安全性,不久前在基辅举行的国际捐助大会上,各国纷纷伸出援手,为乌克兰共捐助约5.7亿欧元,用于在“石棺”外面建造一个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的钢结构外壳。
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26日发表的告人民书说:“多年来,乌克兰为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果实际上一直在孤军奋战。有幸的是,我们今天终于获得了同盟军。”他说,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是福岛核泄漏事故都以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核安全掉以轻心。
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将继续与乌克兰携手努力,尽早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严重影响;他已向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致函,提出和平利用核能和预防全球性核灾难的新建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必须要像对待核武器问题一样对待核电站安全问题。核设施安全问题不再被认为只是一国内部问题,必须建立新的国际标准和安全保障,必须考虑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因素对核设施造成的安全威胁。
吸取教训重估风险
专家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核能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但从切尔诺贝利和福岛发生的核事故来看,目前人类对核能带来的效益和风险明显估计不足。
俄罗斯核能专家阿列克萨欣说,专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负起职责,不能用没有根据的数据恐吓民众。他说:“我相信我研究了20年的核能,重估风险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核能。”
梅德韦杰夫说,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够替代核能,世界各国应该齐心协力,制定出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新的核安全标准。“我们必须作出技术性决定,以应对核能带来的挑战。”
俄国家原子能公司总经理基里延科认为,安全问题始终是发展核能的首要问题,必须加快新技术研究,设计出核反应堆的“自动销毁”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此外,提升国际核能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以及加强各国核能信息的透明度,对确保核安全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