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这一数字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媒体甚至指责中国的通胀压力传导到了西方,给西方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对于这种说法,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恰恰是由于国际性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物价稳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他直言,说中国输出了通胀,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是输入型通胀受害者
朱宏任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显现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中国有一支素质比较高、相对成本比较低的劳动力队伍。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能源相应比较短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都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又消耗了一些从国外进口比较多的能源、资源。这样一个发展格局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不会有一个重大改变。
他表示,最近,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这种输入型物价上涨的压力不但给中国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同时对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形成了新的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59.5%至每吨156.5美元;大豆进口均价也上涨25.7%至每吨573.9美元。
中国减轻了全球通胀压力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认为,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去年的延续,而原油、铁矿石上涨较多的原因,一方面有中东局势动荡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炒家的合谋,都是重要因素。
赵忠秀指出,中国通过价格和数量手段进行物价调控,实则为全球经济减轻了通胀压力,虽然中国在贸易数量上大进大出,但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幅较小,走的还是廉价多量的路子。
海通证券研究认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逐步临近,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上升。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国际经济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也促使中国的发展面临较高的资源价格环境以及更高的供应链成本。而这些都将对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日前表示,我国一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控制在5%,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国际流动性十分充足的条件下,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物价都处在一种通胀的状态。3月份巴西的CPI大概在6.3%,俄罗斯的CPI在9.5%,印度估计在9%左右,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低于我国,但是物价涨幅都比我们要高。
劳动力成本上涨是正常的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引发了部分指责。对此,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书表示,中国工资虽然一直在涨,但并不是暴涨,这几年中国工资水平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不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高。
他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人口结构转变和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劳动力价格到物价有一个传递过程,在价格成本的构成中,劳动力价格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加工贸易,只占10%不到,即使工资有一定的正常上涨,传递到世界产品价格的幅度也十分有限。而且世界产品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不是由劳动力商品决定的,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不会导致商品的直接加价,还需要经过世界市场能否接受的检验。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不断调整和转变,已是一种必然要求。朱宏任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说,中国要从过去比较多的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物质消耗转向更多的依赖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强管理创新这样的发展方式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朱宏任强调,“说这个过程的演进是中国输出了通胀,如果不是出于一些误解,就是别有用心。”(张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