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 成珞 见习记者 王少喆
嘉宾:王少普(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刘江永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频繁换相有多重因素
记者:二战后,日本已更换30多位首相,2006年以来,无一任首相执政过一年。今年6月鸠山下台,表明民主党也难逃怪圈。此乱象原因何在?
王少普:近年来日本政权更换频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国内外面临变局,日本政府应对难度增大。就国内言,新中间阶层(即白领阶层)增加,少子高龄化出现,经济复苏乏力,民众的革新要求和不安全感增强。就国际而言,多极化趋势更明朗,国际环境更复杂。二是体制问题。选举政治需金钱运作,日本政治家常以合法途径入不敷出为由,建立敛钱“灰色渠道”,权钱交易难去除。日本政体为议会内阁制,多数党党首任首相,党首更替、议会提出不信任案,都可能迫使首相辞职。当初,自民党对内不能满足改革要求,对外不能适应多极化趋势,加之金钱丑闻迭出,被选民抛弃。民主党上台进行了改革,但金钱丑闻仍不断;在世界性金融与经济危机下,通货紧缩和财政赤字加剧,两者相克,投药甚难;民主党内斗又甚于自民党。对外政策由鸠山的“美亚平衡”向菅直人的重视美国“威慑力”大幅动荡,先是对美紧张,后又与华启争。内外交困,菅内阁支持率已降到25%以下,很可能重蹈前任短期颠覆之辙。
刘江永:除了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在信息社会,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对民意影响增大,而民意对政权稳定又产生较大影响。在选举过程中,除了传统“拜票”的选举方式外,利用各种媒体展示形象,迎合大众视觉、听觉和心理是必不可少的。而日本媒体有关政府支持率的统计和影响力,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也在增大。日本各种势力在这方面的较量加剧。相比之下,传统的以经济界固定的金钱支持、工会组织、宗教团体等为后援的相对定型的政党选举格局发生了变化,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大。
战后60年多来日本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的规律值得注意。通常在日本经济增长时期,日本政权就比较稳定;反之就更迭频繁。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吉田茂、佐藤荣作内阁都是长期执政。80年代日本经济鼎盛时期,中曾根康弘也执政5年之久。而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首相也像走马灯似的换人。21世纪初日本经济出现温和复苏,小泉纯一郎又长期执政。而安倍内阁后,日本经济又开始不景气,首相也频频更换。从政治心理学看,经济繁荣,选民往往求稳怕乱,客观上有利于政权稳定;经济低迷则容易引起民众不满,希望变革。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政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民生的发展,而政局不稳,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则不利于经济回升,政治乱象还会打压股市,妨碍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