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做“世界第一堵”

时间:2010-10-18 15:46   来源:长江日报

  即便是在向国际性大都市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世界第一”的头衔不受我们待见,比如堵车。

  日前,在第六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就明确表示,北京交通绝不是媒体所炒作的“首堵”。为了使“并非世界第一”的结论更具说服力,郭继孚还拿出了具体数字作对比,比如“北京的平均出行时间是59分钟,住在纽约郊区乘坐市郊铁路进城耗费1到2个小时的大有人在”。 他由此说明,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有规律性的问题,纽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东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的东京路网平均时速低于15公里”,而现在北京五环以里的平均路网速度以及二环以里的平均路网速度不低于东京和伦敦。

  这说明尽管堵车已经是大城市无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但“世界首堵”还是一个很令人介意的头衔。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种数据对比的科学性,但可以看得出的是,这个“世界首堵”的头衔显然比日益严重的堵车问题更具刺痛感,摘掉“坏帽子”,排好位次比解决问题更加急迫,更加重要。虽然作为市民来讲,恐怕不会觉得“世界首堵”和“世界第二堵”、“世界第三堵”有什么质的区别。每天堵在路上的人,也不会因为“并非世界第一”而缩短堵车的时间,获得多大的安慰。

  现如今,堵车已经成为我们评价一个城市必然会谈到的一个话题,一个堵车严重的城市也很难得到一个好评。是不是“世界首堵”或许需要严格的测算和对比,但堵车严不严重,每个人则完全有资格、有权利说话。因为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搭乘公共交通上班的人,对堵车都有再切身不过的感受和认识。而“头衔”和现实之间的区别表明,在堵车这样的问题上,在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关注的对象有怎样的差异,谁的感受更加重要一些。

  把堵车单纯归结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最具市场的做法,相类似的称呼还有“城市病”、“大城市通病”等等。这种“规律性认识”的言下之意在于,堵车这样的问题对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必然性。基于这样的定性,“城市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解决起来压力便小了很多,解决好了是创举,解决得不好也是客观必然,乃“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市民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规律,少发牢骚。

  这样的“规律性问题”不仅只有堵车一项,还包括人口膨胀、房价高昂、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紧张等等。但是就拿堵车这样的问题来说,还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一个公车数量和公车消费世界最高的国家,这可不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个“世界第一”的头衔也是板上钉钉,有数据为证的。(李琼)

编辑:栗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