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遭遇“泰式尴尬”

时间:2010-06-13 09:47   来源:人民网

  2010年5月19日,泰国遭遇“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军方出动装甲车驱散示威人群,红衫军领导人随即宣布自首。泰国这场旷日持久的示威行动终于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宣告结束。示威共造成至少75人死亡,1800人受伤,示威还对泰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泰国旅游业损失惨重,股市大跌,全国经济面临衰退危险。

  泰国曾标榜是一个政变都不流血的国家,然而却多次因民主而流血,这到底是民主制度的缺陷,还是因泰国引进“西式民主”而遭致其“水土不服”?

  泰国的政治体制是受西方政治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1932年之前的泰国是个典型的君主制国家。1932年,一批从西方归来,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了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此改变了泰国的命运。然而由于缺乏民主传统和土壤,泰国的民主进程一直步履维艰。军方作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国内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无论是争取执政机会的在野党,还是在普选基础上建立的民选政府,都要取得军队的信任和支持。泰国自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先后上演了20次军事政变,这些政变书写了最具泰国特色的近代史。虽然历经70多年漫长甚至是血腥的民主化建设,泰国军事政变越来越不得人心,军人也会在政变后承诺尽快还政于民,然而2006年的军事政变还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开启了泰国长达四年的局势动荡期,全国范围内的对峙一触即发,这是当初发动政变的颂提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黄衫军和红衫军轮番上演街头抗争,表面上反映的是泰国两大政治力量和社会阶层的激烈对抗,实则反映的却是西方民主实践在泰国的尴尬和无奈。曾几何时,西方国家一厢情愿地认为西方民主能够让一些经济落后,制度封闭的国家走上繁荣富强之路,往往事与愿违。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通过精心研究发现,许多亚非拉国家之所以频繁发动军事政变,是因为“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也认为,民主的产生是有历史条件的。由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引进所谓的“西式民主”,常常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国家迫于西方政治经济压力,在与国情不符的情况下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制度,结果不仅犯了“削足适履”的错误,而且往往会引发国内政局长期动荡。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非洲国家在西方国家“对非经济援助与民主化挂钩”政策的压力下,纷纷实行多党制。一时间,这些国家政党林立,部族纷争,党派内讧、种族冲突使国家陷入了无休止的动乱和战争之中。还有一些转型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虽然自愿尝试“西方民主”,但仍处于新旧转轨期,旧体制惯性强大,新体制力量薄弱,致使国内局势时有动荡。

  郑永年先生曾说过,不好的民主就是最坏的制度。虽然西方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验证了其民主制度在西方的合法性,但西方民主国家也常常受到其民主制度的打击和困惑,因此,更不能证明“西式民主”在非西方的“国情土壤”中能够茁壮成长,所向披靡。检验一种制度是否合乎国情,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条,这就是能否促进这个国家的和平、发展、繁荣与稳定。(上文由《当代世界》杂志社授权摘编)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