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话:不骛远而求实效

时间:2010-05-26 13:54   来源:解放日报

  25日,在北京落幕的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向外界公布了战略、经济、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签署了8个合作协议。在经历了年初的种种波折后,中美两个大国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交流,这让外界瞩目。而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更让人看到中美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

  双方准备充分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话期间表示,本轮对话体现的不仅是量,更在于质。的确,在中美关系经历了去年底至今的高峰——低谷——转圜的颠簸之后,再次起航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显然变得更务实、成熟。组织上,去年的首轮对话是在奥巴马新政府刚上台半年之际举行的,重在谋划定位,气氛良好,但许多官员还未到位。而今年,奥巴马政府磨合完毕,前期准备也更充分。过程上,对话首日聚焦双边关系,次日着眼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的合作。战略与经济两个层面互动更紧密,并行更加融洽。态度上,两国都更坦率。双方都列出各自的问题清单,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尽管满足对方“要价”颇有难度,但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指出,此次对话,双方都对彼此政策的上下限、合作的弹性空间有了清楚的认识,都不会轻易盲目拔高“合作”调门或渲染“争吵”气氛,这将有效避免过去屡见不鲜的对对方的“过高期望”。

  美将“松绑”出口?

  两天对话中,经济对话成果触及当今全球高度关注的各种问题,从中美各自国内的经济政策到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从货币政策到退出机制,从金融监管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双方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将评估中国政府对美出口管制问题提出的关注。

  众所周知,美国自1979年以来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并在2007年将中国单列,专门增加航空发动机等47个出口管制项目。美国要应中国要求、大敞高科技产品之门并非易事。最大的可能是,美国在高科技出口方面略有松动,对部分技术进行松绑。黄仁伟指出:“毕竟,有些技术早已在西方普及,即使美国不给,欧洲也会给,美国的出口管制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封锁了自己。”不过,从法律上讲,美国要想改变现在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需要国会批准,不难想见,这将是个费时耗日的漫漫征程。其实,美国可能采取的“松绑”无疑是出于美国的利益需要。为了平衡贸易,奥巴马政府确定了五年内对外出口翻一番的指标,因此,对美国而言,它需要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深度,为美国企业争取更多机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陈东晓表示,“松绑”对华出口管制措施,也表达了美国对中国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的担忧。不过,若美国真能部分解禁,自然会对平衡中美两国贸易起到积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这对中国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双方承诺就财政、货币和结构改革等问题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其中,中国承诺将促进国内消费,而美方则承诺削减赤字和增加储蓄。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了为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更加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双方加强政策互动的意愿。

  对话不是谈判

  “对话不同于谈判,不以具体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王岐山在对话期间的一番话,扫除了很多人对这一机制的误解和“奢望”。陈东晓认为,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功能已经界定得很清楚了,就是全方位沟通和了解,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双方众多高层官员在一起讨论,对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予以充分的了解。对未来两年的中美双方也会有现实的促动,使双方对中美关系既不会陷入“中美国”之类的过高估计,也避免特别是一些美国媒体报道的“中美无用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认为,今年4月的“胡奥会”结束了中美关系下滑的势头,这次的对话则将中美关系向前推进。从本轮对话来看,中美关系发展获得“新的起点”。接下来,双方还要在各个领域讨论落实对话达成的共识,因此,对话效应将在今后几个月显现出来。

  毫无疑问,对话对中美关系回到正常轨道起了助推作用,也给全世界关注中美关系的人们以信心——中美关系并非是某些媒体报道的那么坏。不过,两国在双边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存在,但这些分歧恰恰凸显了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平台作为双方战略性、全局性的对话、沟通渠道的价值和意义。而对话机制本身也证明,中美双方都意识到,中美合作是稳定国际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建设性力量。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