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把反华当作“政治正确”

时间:2010-05-13 13:48   来源:环球网

  印度环境和林业国务部长斋拉姆·兰密施(Jairam Ramesh)最近日子不太好过,因为他批评印度某些部门和某些政客对中国存在一种“妄想症”,并因此引发了口水战和政争。印度国大党党首索尼娅?甘地、印度总理辛格还得亲自出面干预。这本是印度国内常见的政争现象,不值得过分解读,但这背后却透露出“疑华”乃至“反华”仍然是印度国内涉华舆论的“政治的正确性”。主张中印友好、互利合作的人士可能更加噤若寒蝉,因为弄不好就是他们被抹黑成“中国说客”的下一人选。

  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概念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知识界,意即一个公民有义务奉行一国所奉行的政治原则和立场,不能流露出任何歧视性的情绪、或违反主流价值观的言行。这种看不见的规则在客观上能主导了一个社会的主流舆论氛围。在印度鹰派涉华决策、研判、报道中,“政治的正确性”往往体现为疑华、惧华、排华和反华。

  毋庸讳言,兰密施简单几句话引发这么大的风波,主要是源自印度国内的部门利益之争,同时反对党也借此天赐良机攻击执政党。对印度国内的政争,中国人自然无权置喙,但这背后透露的印度国内对华舆论是不正常的。

  长期以来,印度对华态度和政策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国情结”,即中国是印度所追求的大国地位的参照底线,也是印度大国地位的竞争者或超越对象,同时还是影响印度崛起的关键外部因素之一。自印度独立以来,这种情结就一直在困扰着印度人,促使其处处想与中国较劲,想摆脱都摆脱不掉,就连开国总理尼赫鲁也不能免俗。尼赫鲁曾经说,“当他和中国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格外感到自己是个印度人”。当一个人被某种不合逻辑的臆念操控时,其往往行为扭曲,心态失调,判断失准。国家政策是由人来执行的,如果中此魔咒也难逃劫难,这也是我们常呼吁国与国相交需开放包容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使得中印合作经常受挫。印度频繁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对中资企业进行格外过分的安全审查,中国“网络攻击”和中国军事“入侵”论调时常见诸报端,阻挠签证和进口限制措施等也是屡见不鲜。即便是单纯的双边技术性合作中也往往掺杂有政治考量和猜疑。经典的例子是,印度曾禁止Infosys公司将中国工程师带到班加罗尔接受培训,因为他们“担心中国人可能借机偷取商业秘密,还有谣言说北京已经派了100名间谍到印度的各个科技中心刺探情报”。

  也许有人比较方便地把印度国内的这种现象归结为媒体的炒作使然。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但如果疑虑、猜疑乃至仇视主导印度的对华舆论时,那就不是几家媒体和报纸能做到的了,而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印度官方的对华战略、或者干脆把中国当作敌人来防范了。当“疑华”、“反华”乃至“仇华”成为印度舆论一边倒的“政治正确性”时,要处理两国本来就纷繁复杂的两国关系时,就会处处碰壁。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后,演讲稿被印度总理辛格看到并广为传发,呼吁印度官员和国民都认真学习这篇演讲。但是,作为来自国大党的经济学家、温婉绅士般的辛格总理有时也拗不过政客们的围攻。有时候,像辛格这样务实的印度领导人也在巧妙的利用“中国威胁论”,这就在于“中国威胁论”在印度还有一种神奇的功效,这种功效在2005年4月美国《时代》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被一语道破天机:“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给印度人带来的震惊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在这样一个政治家和官僚机构仍沿用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陈规陋习来阻挠发展的国家,政客和商人正在战术性地利用‘中国威胁论’来对阻挠改革的人施加压力。”

  据笔者观察,迄今印度国内没有能说得上名字的所谓“亲华”派或“中国说客”。在涉及中印关系尤其印度利益时,官员、学者和军人都是高度一致的铁杆爱国者。兰密施的确是“Chindia”(中印大同)的造词人,主张中印合作和融合,维护中印共同利益,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这无论如何都够不上用来给他扣上“亲华派”的帽子。主张中印友好合作就是“亲华派”,这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际操作看都说不通。退一万步说,在印度出现个别的所谓“亲华”言论,那也应该属于多元社会能够容忍的正常现象,也与印度常自诩并为之自豪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体”说法合拍。兰密施短短几句话,引出这么大的风波,只能说明印度对华舆论的“政治正确性”往好里说也是“疑华”,往坏里说就是“反华”。

  就印度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选择中印合作的立场而言,这完全是从维护印度自身的利益出发,也是兰密施在执行印度高层的旨意,而根本不是出于什么“拯救中国”的考量。在气候政策方面,印度一贯坚决维护本国基本发展权益,强调贫困才是最大的污染,唯有发展才能增强国家和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强调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均排放标准,坚持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的立场。中印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合拍,只能说明两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也非常相似。

  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两国都在努力营造氛围,都想借此契机把中印关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只有把相互看对方的心态调整好,把视野放宽放高,两国之间的合作才会顺畅起来,否则仍将继续别别扭扭的。(作者:蓝建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