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3日刊出署名文章《中国可以超越美国?》说,中国超越美国,已经不是一个不可能的命题,但要达成目标,中国还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似乎可预见,中国下一阶段能否由量变到质变,关键不在内需市场、人口消费或制造水平等方面,而在软性的社会文明、法治水平上。
文章摘编如下:
即使在金融海啸袭击下,去年中国经济仍然力保高成长,并成为美国的大债主,表现举世一枝独秀。而根据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的最新消息,中国出口货物总值12000亿美元,再次跃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一年又一年的两位数高成长、一年又一年再创新高峰。世界在不断为中国的表现惊异、鼓掌之际,不禁也思考:如此高度的成长,可以持续到几时?
针对2009年的出口世界第一,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谦虚地说:“从出口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竞争力来看,中国还远称不上贸易强国。”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者林毅夫曾在2006年预言,中国目前的崛起和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而日本用了28年的时间,在1988年人均收入超越了美国。因此,他大胆断言,中国每年近两位数字的高成长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因中国的渐进改革政策而一路持续,到2030年,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但林毅夫留下了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日本在超越美国之后,经济即停滞不动。且日本由20世纪60年代曾有的两位数字高成长,由70年代开始便一路下降,70年代国内生产平均增长率为5%,80年代只有4%,90年代不到2%。近十年则几乎停滞不动。中国要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持续不坠呢?同时,即使林毅夫的乐观预言是正确的,中国在2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届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仅达美国人的20%左右。届时如何将“强国”变为“富民”,恐怕是另一则考验。
中国超越美国,已经不是一个不可能的命题,但是要达成目标,中国还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再靠上面的出口数字近一点看,中国出口总额虽然超越第二名德国(11700亿美元),但因为德国人口只有8000万,中国却有13亿。平均下来,中国人均出口量远小于德国。这样的数字同时也间接说明了,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低成本、低价位商品为主,而德国之所以能够靠8000万人口创造第二名的产值,正是因为它以出口高价位产品为主。
除了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德国另一个创造高出口产值的关键,是提供注重品牌、质量与售后服务的产品。这些正好可以充分解释赵晋平的话。中国若要从量变到质变,必须由低价产品走向高价。而要生产高价产品,需要创新的技术;要销售高价产品,则须提供可以信任的品牌与质量。
保护创新技术和品牌的价值,正是现代商业法制的核心。而也唯有在现代化的法制环境中,才有可能提供企业创新与经营品牌的诱因。因而似乎可以预见,中国下一阶段,能否由量变到质变,关键不在内需市场、人口消费、或制造水平等方面,而在软性的社会文明、法治水平上。(江雅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