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从来没有让世界忽视过,尤其是来太平洋彼岸的目光。回顾过去2000多年历史我们看到,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几乎毫无意外地都以冲突和战争告终。关于中美两国间的思考从未停止,但鲜有人把这场东方巨变横切剖析,关注来自东西方不同阶层的视角。历时三年制作而成的纪录电影《善良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思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早已冲破了长城的边界——中国无处不在。要真正读懂“中国之崛起”,我们的摄影地也要遍布世界各地。”正如采访时导演柯文思感慨,影片采访了中美一批最具代表性的知名学者及政要,也把镜头对准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中国人。
影片由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由美国知名制片人William Mundell先生和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女士担任制片人,由Jillian Muller女士和《拉贝日记》联合制片人乔凌女士担任监制。影片计划于今年9月的G20期间举行电影首映式。在上映前,观察者网采访了影片导演柯文思。】
观察者网:我们看到您引用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名言“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我们天性中的那个善良的天使,终将轻拨起神秘的记忆之弦,而最美的乐音,也将从此奏响”,来解释《Better Angels》这个片名由来,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片名,如何解读?
柯文思: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呼吁联盟人士与联邦人士相互包容、尊重、宽容和理解,希望两方能更好的协同合作,而自创了彼此“善良的天使”这一说法,企图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性。我和众制片人都认为,中美关系想要有质的飞跃,这些要素不可或缺。
观察者网:为什么选择在今天做一部话题如此宏大的纪录片?
柯文思:近几年,人们愈发意识到,要说21世纪有什么地缘政治的重大突破事件,那必然是“中国之崛起”。显然,根据“修昔底德陷阱”一说,美国一旦将中国的崛起(复兴一词可能更为贴切)视为对自己强国地位的直接挑战,那么世界和平岌岌可危……
观察者网: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美之间会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影片中也有这方面的讨论,您怎么看?
柯文思:在 “修昔底德陷阱” 提出的年代,国家之间信息交流与相互理解不足,但猜忌与利己丛生。但振奋人心的是,在21世纪,有可能首次实现两个公认的超级大国和平共存:在追求各自的根本利益的同时开展合作,既互利互惠,又能为全球发展做贡献。由于中美之间矛盾重重,我们有义务试着去协调双方的对话,以重建平衡关系。若中美能放下敌意,相互学习发展,那么二者皆可获利。
观察者网:在拍摄过程中,你们的制作团队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柯文思:我们本意仅在中美两地取景,但开始拍摄不久后我们发现,亦如美国,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早已冲破了长城的边界——中国无处不在。要真正读懂“中国之崛起”,我们的摄影地也要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原定一年的制作时间升华成一场为期三年的探索之旅。
观察者网:您心目中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是否让您对中国的印象发生改变?
柯文思:中国发展得太快了。我拍过的诸多国家中,中国无疑是最生机勃勃的一个——其变化肉眼可见。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能见证这样的变化着实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也有些不安,华夏民族在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切勿摒弃滋养其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虽然在拍片之前,我对中国已经有所了解,但经过过去几年的耳濡目染,我生怕在这样迅猛汹涌的发展潮流下,这些无价的华夏瑰宝会受威胁。全世界都应该明白,千年来,中国为人类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卓越贡献。但我希望中国人民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希存华夏的历史传统。
观察者网:在《better angels》中,选择了中美两国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进行访谈来表述今天的中美间的碰撞和交集,其中有许多商界政界的公众人物,也不乏一些普通人。在对采访对象的选取上,是出于怎样的安排和考虑?
柯文思:我们的采访对象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大牛”:国内的专家、政治巨腕、历史学家学者等等;另一类是“小民”:普通的中美百姓,他们的个人经历皆与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拍摄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选取的每一名拍摄对象都代表一类群体的看法,他们对隔洋相望的“那个国家”持开放的心态并且愿意去了解去学习。我们认为,纵使一开始我们会感到别扭、不适,但只有积极进取、对新事物抱有开放的心态,才能在两国与人民之间建立起真正的桥梁。
导演柯文思
观察者网:相对于政要学者,普通人更关注哪些方面?
柯文思:拍摄时,我们发现,“中国梦”和“美国梦”并没有显著差别,我们遇到的中美群众也没有多大差异:他们都渴望舒适、健康而宁静的生活。他们明白,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自己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我们的专家们如果能时常记住这一点就好了。
观察者网:影片中很多美国采访对象,尤其是知名学者和政要,已经意识到一切都在飞速变化,并且对中国的态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但于此同时,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的依然不在少数,您如何评价?
柯文思:媒体确实有些偏见。对于美国部分政坛和新闻界人士来说,中国的崛起会引起焦虑、恐惧还有偏见。对此我们无法否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拍这部片子的原因——在现有的中美对话中增加一些平衡和客观。事实上,除开两国的专家学者,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程度要普遍高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这要归功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洪流对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的席卷,我们有好莱坞、电视剧等等渠道传播价值文化取向。有些遗憾的是,中国似乎并不致力于在海外弘扬自己。如果中国自己都不主动向世界纠正这些误解,那么误解要如何消除?中美两国的文化都很有学习价值,因此,两方显然都应该相互了解借鉴,探索大洋彼岸“那个国家”的丰功伟绩。
但要记住,我们为拍摄历经千辛,但并非意在宣扬政治取向。我们的纪录片既不亲中,也不亲美。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展露一些中国的积极面的时候,会收到来自两方的批评。美国方觉得,我们这是在帮中国说话。我们要么是太肤浅、太天真,或者说我们就是被中国人蒙骗了。而中国人民有时又觉得我们被中国政府操控了,成了他们的提线木偶。我们一旦正面报道中国,就有这样的偏见出现。这很可惜。我们的影片极力想要消除这样的成见。
观察者网:影片中有一段回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年去美国交流访问时的经历,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片段?美国人如何看待今天中国的外交形象?
柯文思:我的想法简单明了——即使美国东西沿海的政媒两界对中国的崛起心存疑虑,但在中部偏西的地区,流传已久的核心价值观尚未消失,对他人、对新事物抱有开放的心态。这些中西部的民众,比如马斯卡廷和爱荷华州的人民都都全身心地欢迎中国人民的来访,他们很想了解中国,也很乐意传播美国的文化。他们不畏惧中国,反而充满好奇。他们欢迎中国人加入自己的社群,以建立两国之间的友好桥梁。我们认为,要想创造一个互惠的繁荣前景,必需要弘扬培养这样的品质。
观察者网:“美国的一切都是发达的。不是吗?”这可能是许多人对美国的一个简单的认知,但是影片似乎花了不少篇幅这一点进行了反思?
柯文思:我们既不遮挡美国的优点,也不掩盖美国的缺点。美国人民靠着聪明智慧、实干精神以及开放的心态一路走来,成为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也犯了很多错。但如何应对这些错误也是伟大民族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迅速调整、及时弥补。美国人民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从中学习,改正错误,从而更好地发展。有时候美国人民也会愤世嫉俗,但他们明白祖国的优点,也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我们的影片意在表示:美国已然如此发达而现代化,尚能从中国这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国家中学习进取,我不认为这是在批判美国。
观察者网:影片中对美国目前的基础建设陈旧,亟待更新的现象有所提及,而中国今天在世界其他地区承建的基建项目愈来愈多,对于由中国来更新美国基建的想法,美国人能接受吗?
柯文思:我很乐意看到中美双方在美国国内基建上的合作,其意义重大。目前的阻力纯粹是政治化的,就国家层面来说,这样的合作很难实现。然而,越来越多的州代表到中国谈合作的项目。有了两国之间的理解沟通,兴许很快便会有更多的合营合资项目,因为像我们影片里展示的一样,是有一种方式可以实现双赢的。
观察者网:在预告片里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家王健林先生描述中美关系时将其比喻为“没结婚但已经同居了,很难分手”,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柯文思:王健林先生是位精明的商人,也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认为,中美关系像是同居关系,两方都不可能毫发无伤全身而退。我们在世界各地拍摄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这样的看法。中美双方相互依存,虽然两国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30年来的合作带来了飞速发展的共生关系。婚姻中难免有小情绪,但就像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曾道,但这些小吵小闹都能处理好,双方相互尊重,也能提出异议。这才是成熟地处理关系的方法。
观察者网:影片中一位中国女性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表达了中式思维和美式思维之间的差异。相较于西方在接触未知的“老虎”之前先做冗长繁复的调查研究,中国人更倾向于先跳到“老虎”背上看看。您如何理解这个比喻?
柯文思:海伦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她在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的企业都发展得很好。诚然,她举的这个例子很有道理,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生意方式相对中国企业家们来说,更为循序渐进,也更审慎。虽然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但对于局外人来说,这样的比方还是很有趣的。
观察者网:影片中哪个故事/人物让您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柯文思:个人来说,我最喜欢身处埃塞俄比亚的保先生和他妻子龚女士的故事。如今,为了赚钱养家,许多年轻夫妇不得不分隔两地。这个故事描画了他们肩负的巨大压力,反映了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而西方人对此知之甚少。在中国,六千一百万的孩子是祖父母辈带大的,多么令人震惊!
观察者网:就你们采访制作的过程来说,中美双方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对话者之间是否达成了某些共识?
柯文思:基辛格曾经和我说过:总体来说,中美的关系进展相当顺利。也出现过困难与挑战,但我们都稳妥解决了。我相信,从根本上讲,中美双方都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好好相处”对双方都是件好事,任何关系的倒退都对中国、对美国、甚至对全球都是不利的。
观察者网:《善良的天使》由中美双方的制片人共同合作,所以在采访对象上两国之间有所平衡吗?还是更倾向于从一国视角出发?
柯文思:在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的两位中国合作人:制片人韩轶和监制乔凌都参与其中。韩女士几乎全程参与,她的建议和帮助意义重大,在选择主题以及采访对象上都颇有分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对于两国的电影制作人来说都是一次创造性的成功合作。
观察者网:通过这部纪录片,您最想向两国观众分别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柯文思:我希望我们的影片能呼吁国家间的包容、尊重以及宽容。互相猜忌、妒忌、无端的畏惧于双方都无用。我们的片子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乔良说道:“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更多元化的探索的路径,允许其他国家与我们不同。”一旦我们接受彼此的差别,我们便可以相互学习,共同繁荣。
观察者网:影片计划于今年9月的G20期间举行电影首映式。您对这部电影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抱有怎样的期待?
柯文思:希望我们的片子能敲响一小部分观影者的警钟。中美双方都有部分人士对于两国关系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的片子能给他们带来启示,消除他们心中的偏见,唤起善良的天使,重新考评可能的光明前景,那更是不辱使命了。
[责任编辑:李学磊]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