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再穷不能穷干部”须打牢制度补丁

时间:2013-04-12 12: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制度补丁打得牢,县委书记一句话大于法律法规的事也就不会再发生,“再穷不能穷干部”现象也就不会再出现

  4月7日,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法院院长刘玉海,购置并驾驶一辆价值75万元的豪车。当地法院还存在公车私用等问题。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自己曾实地前往多个贫困地区调研。“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偏远、欠发达地区,由于外界监管不足,当地人大的监督严重缺位,更易出现官员贪腐现象。”(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通读报道不难发现,“再穷不能穷干部”现象,在报道中有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比如,巴彦县县长2013年2月28日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全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该县2013年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数次提及“每项工作都要列出时间表,算好任务账,实行‘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算账’……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等一系列倡导勤政、廉政的话。而巴彦县人民法院院长刘玉海针对自己超标购买豪车的行为,却如此公然炫耀:“买车的钱是县里给的,县委书记说只要不超过100万元就行,县长给拨的钱,买完车还剩好几十万元呢。”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当地官员购买何种排量、何种品牌公车的,不是《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等相关规定,而是当地县委书记的一句话。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一些地方被盗版成“再穷不能穷干部”,相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权大于法、恣意妄为、监督失语……导致类似问题多发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报道中的另外一个细节,能帮我们厘清问题的头绪。记者查看巴彦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发现,其中“政务公开目录”一栏有“财政收支”“政府采购”两个选项,但记者点击进入后,前者内容为空白,后者仅包含了《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两项内容,更新时间均为2010年1月6日。

  当然,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日前给出的调查显示的那样,在“截至2012年年底有14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的大背景下,让巴彦县详尽具体地公开诸如“财政收支”“政府采购”等内容,多少有点不切实际。而不得不说,要想终结“再穷不能穷干部”现象,终究还需打牢制度补丁——比如自上而下地早日做好包括“三公”经费公开在内的财政信息公开。

  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给出的调查中可知:省级“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的好坏,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简单分析就能发现,导致诸如各地“想公开才公开”“想怎么公开就怎么公开”“公开是我的事,看不懂是你的事”等情况发生的原因,还是在“三公”经费公开层面缺乏必要的细致、严苛的顶层设计与刚性要求。而“亡羊补牢”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成为后续制度建设努力的方向。

  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要求,深化细化预算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同时,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

  检视当下,落实这样的具体要求,还需相关方面务实而卓有成效的行动。比如相应的顶层设计要以制度固化的方式尽早落地,比如当应尽早确立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表,如此等等。制度补丁打得牢,竹立家所说的人大监督、外部监督行之有效,县委书记一句话大于法律法规的事也就不会再发生,“再穷不能穷干部”现象也就不会再出现。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