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民生才能永葆发展生机

时间:2013-03-08 18:30   来源:正义网

  两会召开以来,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民生话题,特别是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话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整个报告读下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内容详实、思路明晰的“政府民生语录”,而其中所蕴藏的拳拳问道民生之意,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民生可谓中国自古以来的老话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五子之歌》中对民生的定位,也构成了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管子?霸业》亦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天下》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话都记录了古代先贤们对民生的重视,也客观反映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然而民生问题与时代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虽然今天我们的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已全面解决:无论是新出台的“国五条”,还是香港奶粉“限购令”,其背后凸显的民生问题都非常激烈,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更需要我们不断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因为,只有“问政于民”才能把握“民意”。“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顺应民意,执政才有根基。这应当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追求,代表委员们更是如此了。经常“问政于民”,听听群众呼声,才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才知道群众“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支不支持”。群众赞同的事情,当然要努力办好;群众反对的事情,要及时纠正。这样的政策做出与落实,才会少些“杂音”和阻力,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

  因为,只有“问计于民”才能集中“民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生活在基层,对现实情况的了解最多,也最具有发言权。实践一再证明,民众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很多时候,群众的一个点子,能破解一道难题;一条建议,能节省下几百万资金。治国理政亦是如此,“问计于民”也就问到了问题的本质与核心,不仅能够真实的获取情况,还有利于吸收“民智”、用好“民慧”。

  因为,只有“问需于民”才能获得“民心”。今年两会大力强调“民生工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于民。其实,要想把实事办到“点子上”,要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要想最大限度地与民谋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摸清民众“需求”,了解哪些是群众最为关切、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哪些是群众最需改善、亟待改变的项目。弄清楚了“需求”,民生计划才能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暖人心”、“得人心”。

  总而言之,问道民生才能永葆发展生机。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重点关注民生工程问题,多方面向代表委员们问道民生之计,实乃国家和民族发展之幸。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各级党政机关多一些“倾听”意识,就会多一些“科学决策”;多一些事前沟通,就会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些“民心工程”、“和谐工程”和“幸福工程”。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