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投资效率需把握“适度”原则

时间:2013-01-14 14:55   来源:新京报

  今天刨开街道埋了自来水管线,好不容易压路机刚刚轧好沥青,明天又要重新刨开埋电信管道。反反复复,这决不是效率的体现。

  中央高层最近反复强调,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投资很重要,另外一层意思是要用好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所谓投资效率,就是单位投资产生的GDP。在西方市场化国家,投资主要是企业的事情,总投资的数量、结构和方式都是千千万万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即便如此,市场也绝非万能,同样存在过度投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作为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要在信任市场、信任民间投资基础上,适当用好政府力量。

  首先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资金可获得性。现在有些人言必称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仿佛商业银行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而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在成长的初级阶段,除了依靠亲朋好友以及个别“天使融资”外,小微企业还是要靠银行信贷。

  其次,需要鼓励企业强化创新。现在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讨论较多,认为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加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这对我们绝对是个挑战。毋庸置疑,我们过去曾以低成本“拿来”别人的技术而换来成功,但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难以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拿不出包含过硬技术的“拳头”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止步不前。

  当然,发挥私人投资的作用可以借助一些比较有效的投资模式,比如“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或“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模式(PPP)。在前一种模式当中,政府授予私营建设企业一定的特许专营权,回收投资、赚取利润,并在到期之后无偿转移给政府;在后一种模式当中,政府通过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投资发挥作用,实现了政府-私人之间的双赢。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提高投资效率的作用也十分关键。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一旦发现有利可图,企业就会一拥而上,等东西生产出来了,又发现可能根本卖不出去。比如风电设备,大家一看到是新兴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就砸锅卖铁、大干快上,结果现在的制造能力超过3000万千瓦,超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产能过剩的预警。

  还有,有些政府单位总希望把钱花到“不毛之地”,这样做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很难形成投资效率。这就好比治理沙漠,正确的做法是把树栽在风沙比较大的地方,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树栽在沙漠中央,只会以失败告终。所以,政府投资要循序渐进,投资之前要做好回报分析,科学规划,不要让纳税人的钱轻易“打水漂”。在许多城市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今天刨开街道埋了自来水管线,好不容易压路机刚刚轧好沥青,明天又要重新刨开埋电信管道。反反复复,这决不是效率的体现。(王召 独立经济学家)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