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干粮应成为作风而非作秀

时间:2013-01-07 13:34   来源:燕赵晚报

  贵州省出台新规定,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不给基层增加负担。(1月6日新华网)

  对此,有网友觉得“过分”,省级官员为老百姓服务了这么多年,下基层时老百姓接待一下,一碗清茶、一顿便饭还是可以提供的,别弄得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似的。也有网友认为,要求省级官员下乡一律自带干粮实为舍本逐末,官员下到乡镇、村调研,能吃到什么?又能奢侈到哪里去?

  官员下基层背干粮、打地铺本就是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而今我们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我们的干部始终要有“自带干粮去办公”的精神,既然为官一任,就要励精图治、廉洁自律,这才是百姓拥护爱戴的亲民、为民、富民的好干部。如果“革命小酒天天醉”,浪费无度,则是在败坏党风政风,撕裂公众信任。

  为减轻基层负担,官员下基层也应该自带干粮。如今,公务接待是基层绕不过的一道坎,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广东省南雄市百顺镇为节约公务接待成本,“自酿米酒”搞接待,这是基层对公务接待“痛却无奈”的真实投射,是对公款吃喝风的有力反讽。很多地方都应该像贵州那样,“品”出基层的苦涩与无奈,要求官员下乡调研一律自带干粮。

  带干粮下乡,事儿虽不大,但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精神,反映的是党风政风,也影响着社会风气。一位网友说得好:官员带干粮下乡,因为发扬了艰苦朴素作风,带下去的不仅是“饱肚子的干粮”,更是“暖民心的精神食粮”。

  开好头,是民之所愿;持之以恒,更是民之所盼。自带干粮要成为官员必有的作风,而不是作秀,绝非朝夕之功。如何将“带粮下乡”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规定,落到实处并且常态化,才是关键。为落实该规定,纪检监察等部门必须进行常态化的督查和检查,向群众了解“带粮下乡”的实施情况,并畅通举报监督机制和渠道。同时,应赋予乡镇、村社不搞公款招待的“尚方宝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调研、检查和视察,从源头上保证乡镇、村社公务“零招待”。不破除这些现实阻力,乡镇、村社怎么“好意思”让省级官员吃自带的干粮呢?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