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饭书记”被捧背后的评判焦虑

时间:2012-06-28 15: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盒饭书记”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新名词:某记者在经过湖南祁东县县委书记曾祥月办公室门口时,偶遇曾祥月正与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该记者在微博上发出一条《最平民才最美:盒饭书记》,短短不到半个小时就有数百条转播评论,网友关注与热议。记者在手记中写道:希望这样的“盒饭书记”在各个领域里会越来越多,也希望书记吃盒饭成为一件真真正正的平常事,常见事。(6月27日新华网)

  吃盒饭的书记越多好不好?书记吃盒饭成为常见事意味着什么?我以为它还是具有正面导向意义的,至少它表明,即便是在权力者可支配资源日益增多的环境下,某些地方官员依旧愿意“表现出”俭朴务实的行政品质。倘若一切不是作秀,不是故意摆拍给记者看,类似的优美剪影,于一个官民距离正在拉大的年代里,它同样还原了领导者本身的可亲近性。难怪网友赞誉有加。

  我并不反对网友们的热捧,但同时也想指出:类似的赞誉其实是肤浅的,因为说到底,凭借吃盒饭而盛赞县委书记,本质上只是一种“器物评价主义”:官员个人的好坏被更多地与某种物品等同起来。可事实上,“器物”是无法支撑起对官员的系统评价的。于以往的种种新闻中,并不难读到一些大贪官也“勤俭克己”的细节。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怎样才算是真正称职的?除了廉洁,更关键在于他能否在自己管理的领域大有作为。换而言之,倘若他管理下的一县气象能蒸蒸向上,施政举措也被普通百姓高度认可,如此,廉洁的“盒饭书记”才是真正的好县委书记。

  所谓吃盒饭,只是细枝末叶、不带官员本质评价隐喻的寻常小事。明乎此,就不难得出,观察“盒饭书记”事件,“非同寻常”的吃盒饭举动其实有必要淡化,值得臧否的核心更在于:较之官员,为什么公众的评价会浅表化与出现偏差?在我看来,这首先是缘于现实中官员作为底线的降低。不奢侈,不用公款胡吃海喝,按照相关廉政要求吃符合标准的工作餐,这些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行政底线。但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类似的约束往往被无视与颠覆,甚至不奢华不成公务用餐。对此,公众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焦虑感,这时,一个横空出世的“盒饭书记”自然会获得击掌与认同。

  当微博话语游弋在对官员评价的肤浅表层,它指向的还有公众监督官员路径的匮乏。出于纳税人天然的利益敏感,没有人比公众更关注官员的行为正当性,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有监督与纠偏官员不当举动的热情。但在现实中,对于官员行为、个体品质的监督乃至惩戒,多由行政的内部机制来完成,公众很难真正参与其中。虽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兴的多媒体工具扩张了普通人的监督空间,也让每一个人有了麦克风,但就整体而言,对于官员举动的监督与评价,公众常常还是力不从心的。力不从心之下,难以监督之下,太多的负面想象之下,一个正面“盒饭书记”的出现,也就诱发了大家的如潮好评与抒情。

  事实上,公众对“盒饭书记”赞扬得越热切,越代表着官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以及公众正常监督渠道之有待拓宽。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