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担心“布衣参事”仅仅只有象征意义

时间:2012-04-17 09:28   来源:扬子晚报

  4月18日起,武汉市将从普通市民中“海选”3名“布衣参事”,担任市政府的“高参”,建言可直通市长。此次向民间借智,打破了以往对参事身份、学历、职业的限制,在全国尚属首次(4月16日《武汉晚报》)。

  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很重要。因为为政的得失,与百姓的利益直接有关,他们的反映很有参考价值。

  清明的执政者应当懂得,从百姓那里可以听到真实的舆情,听到为政的得失,听到不打折扣的批评。因为在这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精心安排,没有刻意导演。得悉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领导干部便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知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是领导者制订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一旦听不到“草野”的声音,耳边响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语,就很可能闭目塞听,可能盲目乐观,这就很危险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汉率先海选的“布衣参事”,其身上所给予的象征意义,对于官民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政府决策中公共利益的表达,依旧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我担心,即将海选的三名布衣参事,其意义是否只能止于“象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换成今天为政者的话语,便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大会小会经常把这“三问”挂在嘴边,但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屡有发生。

  那么海选“布衣参事”的背后,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吗?当然不是。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市长热线、都有政府网站、都有信访部门,但是此前《人民日报》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给政府民情通道的电话很难打通,邮件发出也石沉大海”。看来,“保证社情民意渠道畅通”不仅是个制度问题,还是个态度问题。

  一方面,许多群体性事件也正是囿于官民沟通不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年深日久愈积愈深的怨气终于爆发而致。所以说,官民沟通渠道的问题,并不是在制度设置上形成障碍,而是制度落实之中官员能否像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的那样,能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更彻底地说,官民沟通渠道的畅通,并不在海选多少名“布衣参事”,而是公权力要有“布衣本性”。只要公权力能够明白权源于民、行“布衣本性”,能够将之前制度设置中的官民沟通渠道畅通,何须海选“布衣参事”?再说,如今在一个网络时代,有多少的专家意见、民众声音,皆汇聚于此,只要政府能够用公正、平和以及虚心的态度,足以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能够以公众利益为基本导向。(马想斌)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