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已经过了八年时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我一开始就是该工程的协调小组成员和第一批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后来又被聘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了这一工程。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十分艰辛,但非常值得。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一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它首先是一项理论建设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程,指的是“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有组织的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工程,指的是一个团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我们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具有目的性,二具有组织性,三具有协作性,四具有时间性或计划性,符合上述广义的工程定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工程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课题组集体协作和攻关的产物。就编写教材来说,从课题组成立到提纲编写,再到教材撰写和最后审批出版,经过了严密的立项审批程序,经过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经历多次讨论修改,经过各主管单位党组审议,经过工程咨询委员会的反复审议和组织专家反复审改,最后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创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围绕这一目标,八年多来,工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等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理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