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时政

不为改革而改革,要为国家前进而改革

2012年03月23日 10:17:00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    

  不论中央还是地方,现在关于“改革”的话题都很热。

  这首先说明,上上下下的改革愿望强烈。然而我们观察近年关于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就能够感觉到还是较多地谈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凝聚共识。没错,改革要凝聚共识,但现在,“要不要改革”已经不是问题,怎么改?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这是本质核心,必须要向这些方面挺进了。

  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任何时代社会,总会有变化。没有巨变,也会有小变,不是变好,就是变坏,变革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变革可能带来中兴,也可能带来衰败。

  客观地说,“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比起一潭死水、纹丝不动的风气,比起冥顽不灵、僵化守旧的环境,探索、尝试、变化、变动,都算是改革。我们不是没有,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证明,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多动作。问题是,改革方向不明,目的不清。改革不能切中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能在方向上推动国家往前走,只会是浮光掠影。

  攻坚期、深水区、啃硬骨头,一遍又一遍地讲,到底“坚”在哪里?“深”在何处?硬骨头是什么?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了。

  我们处在利益高度分化的时代。有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有的利益得到了表达,有的利益诉求则长期积压,甚至消失了。现在讲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有偏向权力和资本博弈的迹象,这两方面的利益或得到表达或得到维护,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没有凸显,破除垄断、民间资本的合法性、国内外资本流动等问题,大多数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社会领域的改革,基本还是一种“善待”、“照顾”,民众作为主体,他们自己的权利主张没有上升为决定性的信号。

  民众的利益和资本的利益有重合,但也有不同。相对权力和资本,大众虽然覆盖面更大,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相对弱势。如果说中国社会曾经的改革在释放经济活力,现在则到了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阶段了,重视民众的权利,这就是现在我们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国家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樊玉娇]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