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当了10年院长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委员说,目前大医院不存在想靠设备赚钱的问题,买外国高档设备,是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所收检查费是“奥迪车按照奥拓车的价格去收出租费”。就银行利润畸高的报道,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委员认为,“商业银行就一个责任:是不是把经济搞活了,国家还有股东的投资是不是增值了。银行的利润给了政府,财政就有钱做事了。”针对公众抱怨奢侈品税率高,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代表直言,奢侈品的品牌商有意给国内消费者一个全球最高的定价,而关税只占到奢侈品售价的3%~4%,“就算把税率降到0,奢侈品的价格还会那么高!”
听起来,这些主张与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尽一致。这些业内人士认为外界对本行业、本地区的事情有误解,或事情比公众认为的要复杂,多有“被冤枉”的委屈。
那么,这些与多数人“拧着”的、“较劲”的主张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呢?
通常我们认为,大处方、高额检查费用是导致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其中有多少制度因素?有多少与医德有关?医改如何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赵平委员提出,降低检查费用,关键在于加快国产医疗设备的研发,别让外国人总赚我们的钱。这至少让我们看到,降低检查费用,远不止需要医院一方的努力。
再比如,说到减税,大家一致叫好,大方向没错,只是,怎么个减法更科学,也许并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委员认为,大家都在讨论个税起征点是8000元、5000元,这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他认为,个税起征点应与CPI挂钩,动态调整——这样的主张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呢?
应该说,不同声音的出现,至少能让我们在脑子里多打几个问号,更深入地追问问题的实质,避免一叶障目的偏见。因此,不同声音的价值不可低估。而已有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尊重多数人意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小心被“民意的喧嚣”所裹挟的危险。
改革进入“深水区”,直面一个接一个难关和挑战,我们需要倾听更多的声音,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立场的见解与主张中,汲取更多智慧。(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