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李肇星《宪法》不离身

时间:2012-03-06 09:10   来源:东方网

  一本宪法,铁齿铜牙,这四年来,李肇星总是带着这两件法宝参加人大新闻发布会。三年前,李肇星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首次亮相时,他和今天一样,也是随身携带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年历程,他实现了从“诗人外交家”到“人大新闻发言人”的转身。(3月4日中国广播网)

  出版诗集、写戏剧,一直以来,李肇星被认为是一个“笔头与口头”俱佳的人,在担任外长期间,国外媒体亲切的称呼李肇星为“诗人外交家”。而当他改行担任人大新闻发言人时,李肇星做的第一门功课就是把《宪法》读了十几遍。因为他到人大不到一年,就干了发言人,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从熟读《宪法》开始。十几遍读过,果然见效,从此发言,李肇星言必提《宪法》。对提问应对如流,是大多数记者对李肇星的最深感受,然而在这应对如流的后面,不仅是铁齿铜牙,更是对宪法的烂熟于心。

  一遍遍通读《宪法》,四年来总是带着《宪法》参加人大新闻发布会,这些也许只是一个个细节,然而正是这一个个细节,证明了李肇星为什么能把发言人的工作演绎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有句话叫做“功夫在诗外”。李肇星做的“《宪法》功课”,不正是“诗外功夫”吗?从李肇星熟读《宪法》的“诗外功夫”,想到两会上那些铁肩担道义,放喉言民意的代表、委员。这些代表、委员因敢于直言而赢得“铁嘴”的美誉。“铁嘴”代表、“铁嘴”委员,职业不同,阅历各异,来自不同的地方,然而他们身上又有鲜明的共同之处:“诗”外的功夫下得多,下得深。一个发言,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一份提案、议案,短则数百字,长则数千字,然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不是对社情民意了然于胸,对民生疾苦切切于心,建言献策又怎么能振聋发聩,提案议案又怎么能力透纸背?

  国家意志来源于社会意志,代表、委员收集民众意见,反映的不仅仅是百姓鸡毛蒜皮的事情,这些事情一旦在法律上作出回应,就是民声更直接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考量,代表、委员的“诗”外功夫,不但关系到代表、委员的履职,更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质量。“诗”外功夫下得多、下得深的代表、委员,不仅使他们自己成为当之无愧的“两会明星”,而且更是为代表、委员立出了一个标杆。(奚旭初)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