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新快报报道,广州市珠江新城金穗路西侧天桥,因为挡住省烟草大厦的消防通道,需要花285万进行改造,而费用全部由市财政资金支付。而据知情者透露,天桥本身设计并无问题,被迫改造的背后原因实际为挡住了省烟草大厦的风水。
一座好端端的天桥要改造,而这一改就要耗去285万元,先不说别的,总要给个理由先。官方文件中给出的说法是挡了省烟草大厦的消防通道,可记者现场勘察的结果却是天桥的梯子原本就落在人行道上,而且距离大厦门口还有10米远,挡消防通道一说实在值得怀疑。
到底是什么原因要改造一座天桥,这只是众多的需要公众去猜的谜语之一。让人感到无法理解的地方在于,官方给出的理由明显不合实情,知情者道出的缘由又未证伪,在这种情况下,天桥改造项目不仅通过了,而且飞快地实施了。
这285万元名义上是财政支付,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晓得,其意义等同于全体市民掏腰包。如果真有一个与民众无关的“财政”,那么花多少钱、爱怎么花没人会在意。但既然要纳税人出资,就不能这么随意了。
像这样糊里糊涂的天桥改造,在广州并非孤例。2009年,“广州第一条不锈钢天桥”据传因为挡了附近大厦风水,惨遭“锯腿”厄运。同样是动用公共财政,同样是纳税人买单,同样是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要阻止这样的咄咄怪事,可尝试的路径当然不止一条。从财政民主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要管好政府的钱袋子。似乎没有哪一个地方政府不为财政紧张叫苦的,但是实际上一些政府部门花钱却处于相当散漫的状态。市政资金该花到哪里,原本应当有严密的规矩。一些单位提出的改造要求,风水也好,其他理由也罢,只要事关私利就必须自己埋单。
靠花钱的部门去自我约束是不现实的,可以指望的只能是完善预算决算的相关制度。部门预算必须进一步细化和科学化,划块块给钱的做法应当加以改进。而决算也决不应当简单化地对当年花了多少钱算出一个总数,部门必须就每一笔钱的去向作出明确详细的说明,以证实花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花了285万元改造天桥,却无法拿出能够说服人的理由,这样的开支肯定无法通过严格的审核。当然,这还需要人大机关、审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如果政府部门有一种必要的纳税人意识,在花钱的时候不将其看作一种天然权力,而是时常思考一下钱从何来、权从何来,可以说也不会有种种莫名其妙的天桥改造。但这种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从改革中习得,从监督中历练,用制度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