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盘点近年来的重大污染事件可以发现,“老少边穷”地区正成为高污染企业迁徙的目的地与污染事件的频发地。污染企业之所以向这些地区悄悄迁徙,是缘于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一些被发达地区拒绝的污染企业,如今“沿着从东部向西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迁移,向老少边穷地区挺进”。因为,当很多发达地区已经意识到环保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时,在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宁可毒死,不能穷死”仍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惯性思维,“唯GDP至上”的片面发展观、政绩观,使环境监管形同虚设。
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事件中的排污大户、号称“世界最大抗生素生产企业”的石药集团,就是在河北遭到抵制后,搬迁到了托克托县。石药集团距离最终端的“污水湖”约23公里,其间埋有地下排污暗道。不可思议的是,管道和蓄水池竟是当地政府给污染企业“量身定做”的。
招商引资,的确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但必须以保护民生利益、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然而,一些官员为何还认为“宁可毒死不能穷死”?污染企业何以“东边不排西边排”?要改变发展理念,首先需要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与之相适应,为此,各地正在弱化“GDP指标”、强化“民生指标”。可如果环保执法的力度微弱,就不足以震慑污染企业;“环保政绩考核”若欠缺“火力”,官员也就没有转变理念的压力和动力。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有专家解读认为,相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环保考核提出了更具体、明确的要求,环保考核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引导、激励与约束作用——期盼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机制能更有威力和刚性,让“宁可毒死不能穷死”的畸形发展观早日被时代的车轮“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