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下滑;外部市场萎缩,出口订单减少;制造业效益减少,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眼下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景象都与2008年似曾相识。事隔三年,此一时彼一时究竟有何不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今明两年的着力点要做何调整?处理好速度、结构与物价三者关系,力度与侧重又会有何变化?
透视异同,辨析2012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
同为经济下行 今时应对难度更大
李先生在浙江义乌经营一家大部分产品出口的配饰企业。近几个月由于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只能尽量调整开工周期,期待寒冬快点过去。“原材料价格下不来、工人工资又上涨、企业的订单也不足,仿佛又回到3年前金融危机的时候……”李先生不无担忧地说。
李先生的感觉能在数据上找到验证:2008年11月,反映出口形势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下跌,降至38.8%——创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就在上个月,该指数又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降幅为3年来最大——表面相似的需求萎缩导致增速下滑,背后又传达出怎样不同的经济诉求?
“从11月份的数据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相当大。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时相比,当前的经济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严峻,更具有挑战性。区别在于,2008年只是受到外部冲击,内在增长动力是强劲的,下得快,上得也快,出现了一个V形反转;而这一次遇到的情况更复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分析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1月工业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13.2%下降至12.4%;国有企业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利润环比下降;出口降幅逐月增大,近三个月尤为明显。
刘世锦判断,除了短期周期性调整外,当前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增长阶段的调整期,或者说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
在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看来,现在的情况与三年前的危机相比,在影响的力度与难度上都有所区别。“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首次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力度要比现在大。但从难度上看,现在要更难。”汪同三分析,那时面对的问题是经济快速下滑,只需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增长、防止下滑;而现在是经济下行与物价处于高位并存,这就给宏观调控带来“两难”:既要“踩油门”促使经济平稳增长;又要“踩刹车”防止通胀出现。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更为积极:与2008年对经济猝不及防、突如其来的冲击相比,现在的中国经济减速是“预期之中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谋求更加健康、更加协调增长为目的的主观调控的结果。“目前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升高,在应对上也不会慌忙采取扩大投资、刺激增长等措施,目的就是要在偏紧的环境下,引导经济加快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谋求经济增长稳中求进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