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近日对有关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产生质疑,公众担心为保障大企业利益而降低乳品标准。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企业不可能‘绑架’乳品标准。”“审评委员全部来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并没有企业参与。” (12月4日《长沙晚报》)
卫生部相关负责人与专家的解释,或许回答了一些公众的疑问,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回应公众最集中的两项质疑,我们不妨从媒体相关报道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其一,乳业巨头们是否绑架了乳品新国标?争议点就在于此前参与评审的专家指出,牛奶的菌落总数由此前的50万/毫升(专家意见)变成了200万/毫升(企业起草意见)。
虽然按照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言,企业代表只参加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立项与起草环节,根本没有参与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但最终的菌落总数标准与企业起草标准暗合,恐怕不是偶然,据此称乳业巨头绑架了乳业新国标并不为过。因为,卫生部官员的回答,只是就乳品新国标的制订程序正当性而言的,并没有提及乳品新国标的某些关键数据是否体现了乳业巨头的意志,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二,菌落总数标准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网络上最为常见的一段材料来自于《新京报》的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秀梅说:“老国标将菌落总数分4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个/毫升。新国标将最低门槛调整为200万个/毫升,实际要求更严了。”
这话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绝大多数人的疑惑也正源自于此。但事实上,这并非刘秀梅的原话,其原话里,是将老国标里最低的400万/毫升与新国标里的最低标准200万/毫升进行比较,由此说新国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提高了,的确没有问题。但所谓专家的回答,同样也回避了为何菌落总数标准放宽到200万/毫升的问题。要知道,欧盟与美国的此类标准是10万/毫升,相比较而言,显然我们的标准不仅落后,而且是相当的落后。
如此看来,尽管有关部门及一干专家们煞费苦心地回答,但并没有澄清最关键的问题,虽然让人们看到乳品新国标与此前的老国际相比,标准确略有提高,但相对于一个落后陈旧标准的提高,其幅度也太小了。从结果而言,仍然是符合乳业巨头们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这才是一直以来人们“固执”地说乳业巨头们绑架了新国标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