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11月21日报道,铁路工程招投标正在进行改革,铁道部每年投资约8000亿元的铁路工程已开始交由第三方北京市建设工程发包承包交易中心进行评标,目前已经有几项铁路工程开展了招投标工作。此前,铁路工程均由铁道部自己招标自己监管。
铁路工程投资浩大,有时成为权力、资本等诸多力量博弈的焦点,一些工程中的招投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此番,铁道部下决心实行改革,引入第三方交易平台,进入北京有形市场进行评标,无疑具有积极的破冰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铁路工程交易的透明度,减少“内部人”的干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另一方面,铁道部开放门户,也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市场好的经验,从而打破壁垒,加快与外部世界融合接轨的步伐。不过,从长远看,铁道部的招投标改革似乎还可以更彻底、走得更远一些。
首先,铁道部的招投标改革只涉及部分程序和规则上的变动,改革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些。原来是自己招标、自己监管,现在则由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招标、评标,而对招标投标的监管包括投标主体的资格审查等,仍由铁道部自己管。也就是说,铁道部虽然交出了工程招投标的操作权,却依然保留监督权、管理权以及资格审查权,权力之间的制衡很难真正形成,是否能从根本上杜绝串标、围标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可能会打个折扣。下一步,铁路工程应该继续深化招投标改革,下决心引入第三方监督主体,对涉及铁路所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审查。
其次,铁道部还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铁路建设施工、监理、物资、服务类招标存在人为干预现象。这其中,固然与招投标程序设置的漏洞有关,但也与铁路部门长期以来自成体系、信息公开不够,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公众只能从铁道部发布的新闻中了解有关情况,除非极端事件发生,否则很难打破其信息壁垒。
无论是从国家交通动脉的安全计,还是从公众的权利计,铁道部都应该继续扩大已然开启的大门,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公开披露工程招投标相关信息,不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今年初,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履新时表示,将“坚决做到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徇私情、不施加影响”。这种表态很重要,同时,制度建设要跟上。此外,铁道部也可以考虑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进行全程监督,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公众。
铁路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很强,加之长期以来铁路系统企业已经与铁道部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外面企业的进入并不容易。而越是如此,才越显得招投标改革的必要性,才越应该尽快打破被内部人操纵的情形。机会公平是一层意思,公共安全则是更重要的另一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