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组成课题组,从去年开始展开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出了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般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县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陪领导多、下基层少”的工作方式及特点,正是造成干群疏离感的重要原因。(11月22日《新京报》)
应该说,县处级领导干部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上对中央、省委负责,下要面对群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可近年来在县处级领导中“唯上不唯下”的风气有所抬头。通常,一旦上级官员出差或到本地视察,当地“一把手”要全程陪同。如果来的是重要人物,四大班子领导都要前呼后拥地陪同。
县处级领导总体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室内时间多,室外时间少;与文件打交道多,调查研究少;和上级、同级打交道多,与下级和群众打交道少。更有些县委书记干脆戏称自己是“三陪”书记:整天陪着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陪着汇报工作、陪着喝酒吃饭。如此屈尊于官场“潜规则”而不惜愧对老百姓,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肯定会出现尴尬局面,也难怪有些县处级官员自嘲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陪领导多、下基层少”已成一种顽症,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官场病态。需要指出的是,除“陪同多”之外,还有会议多、出差多等。这样,群众要想见一面父母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许多群众是通过电视认识“父母官”的。
从表面看,县处级领导平时工作都很忙,甚至感到身心疲惫的不在少数。据说,书记、县长平均每天工作约11小时。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见父母官们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谈科学种田,在险情频现的地方带领民众战胜自然灾害,在贫困民众家里问寒问暖,在校舍简陋的“希望小学”里拍着胸脯,在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体验百姓的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