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自2009年开始的公车改革,已经搞了两年多,目前来看,效果不错:市政府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减少三分之二;车改前后公务用车财务开支减少30%以上,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
不过,对杭州车改,也有不少质疑声音,主要集中在300元到2600元不等的“车贴”上。有市民表示,“一个局级公务员的车贴比普通百姓的收入还高”,有点说不过去。也有人认为,发放定额车贴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1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公车改革踟蹰不前之际,杭州车改的成果其实让人些许宽慰。作为公务车集中的省会和大城市,杭州的做法和经验尤其值得关注。别的不说,两年降低3400多万的财政开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车改的模式有很多,货币化补贴也好,集中提供公车服务也好,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指标是在不影响行政效率的前提下,能够尽量减少财政开支和“公车腐败”。公众对公车问题意见很大,主要也是因为公车数量过多过滥,花费惊人,容易滋生浪费和腐败。
相信杭州的公车支出水平,在全国并不是最高的。通过车改,一年可以节约开支1000多万元,占全部公车支出的30%以上,这说明公车开支确有很大压缩空间。杭州车改两年多,公车减少了三分之二,也没有看到行政效率有下降的迹象,说明车改大幅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的代价也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在减少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上,杭州不少做法也可圈可点。比如,“车贴”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专门用于交通事务支出,不能挪用取现;设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调配留用车辆,公务用车实行有偿使用、市场化计价。在制度设计上,对可能出现的化公为私、转嫁费用等腐败行为,都有相应防范措施,且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应该说,这套车改方案设计比较周延,实践证明效果也不错,值得借鉴推广。
对于公众质疑比较多的“车贴”问题,也应该具体分析。公车补贴货币化,是车改的大势所趋,公众质疑的,其实是补贴多少、是否合理的问题。此前辽宁辽阳车改,就是因为一年最高达8万元的公车补贴而被质疑是“特权变现”,随后“天价车贴”被叫停,改革无疾而终。公允地说,一刀切取消公车,且不给予相应补贴,势必影响正常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效率。毕竟,公务用车的需求是存在的,减少过多公车也要一步一步来。一步到位甚至取消公车,显然太过理想化。特别是在其他地方车改还没怎么行动的背景下,作为先行者,如果跑得太快,反而容易引起反弹、招致抵制,欲速而不达。前车之鉴甚众,不可不察。
当然,按照行政级别发放补贴的做法,确有待改进的地方。因为并非职位和级别越高,公车开支越高;不同性质的部门,对公务用车的需求差异也很大。是否可以改革现在的公务卡制度,按照实际产生的公务支出,来报销交通费用?公务卡消费再加上公务透明,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化公为私。
总之,杭州车改方案虽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也符合公车改革货币化、市场化的大方向。如果能在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上做得更好,必然能够有效节约财政开支、减少公车腐败,并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反过来,对于敢动真格的改革者,公众也要抱以理解和支持。过度质疑,只会让真正的改革者望而却步,令静观不动者受到鼓励。不仅如此,对于成功的改革经验,还要及时总结推广,上升为更高层面的政策措施。公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各地也试了不少办法,应该有更大范围的制度安排。一城一地的改革,虽有示范意义,影响毕竟有限。此地改了,别处不改,遇到跨区的公务活动,对接起来也麻烦。
通过一些地方的渐进式改革,摸出一定经验后逐渐推开,进而在更高的平台上再进行更高层次、更彻底的改革,各地互相促进,朝着民众的期待良性“竞赛”,稳步改善,相信公车改革最终能达到各方满意的程度。公车改革如此,其他改革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