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为幸福导航

时间:2011-10-31 10:52   来源:人民日报

  猴盾,闽东一个普通的畲族村庄。这里,不仅以风光秀丽的“绿色银行”著称,而且以红红火火的“农家文化”吸引人的眼球——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可随时到“文化超市”看书、健身、上网;入夜或在露天广场看电影、或轻歌曼舞、或品茗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多年来,这里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刑事犯罪,先后获得省市“精神文化精品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有人赋诗赞曰:“山围村合水连天,文化红火照眼明;宝地风淳真乐园,经济文化一线牵。”

  “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几百年前郑板桥先生理想中的农家欢乐祥和景象,如今在猴盾和农村不少地方成为现实,也引发人们对文化力量的思考。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壮身子’,也要‘健脑子’。”质朴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一种新的理念。有了这种理念,文化建设不再是经济的“附属品”,文化生活不再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从战略上思考、从全局上谋划,像重视GDP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像抓项目那样抓文化落地,像精心营造物质家园那样营造精神家园。如此,“用之可以尊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召唤和引领作用,使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所依附、落地生根。

  文化功能的显现,文化作用的发挥,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文化的功能却如滴水穿石、垒土成塔,文化的作用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化”人的,是把人的整体素质“化”高,把人的追求和境界“化”高。但这种“化”要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似春风,“著物物不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话,这种“化”,是靠“文”潜移默化,用“文”打动人心,依“文”改变风俗,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远离愚昧无知,脱离低级趣味,向更高的追求和境界迈进。

  “如果我们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生存的整体繁荣,那么文化恰恰就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创造幸福,那么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美好的人性、人心和人情之中,幸福的人一定不可或缺善良的人性、知足的人心和亲密的人情,而幸福需要灵魂的导师、信仰的指引、心灵的升华和价值的创造。正是在文化的滋养中,人们获得无比美妙的幸福感受。

  有诗人言:“如同布匹,精神也需要洗涤。蘸着昂扬的色彩,荡洗懈怠、萎靡、迷惘和疲惫”。在文化对人的“化”与“养”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精神的愉悦、素质的提升,而且是自身的全面发展。恰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