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善午餐到政府补助的良性互动

时间:2011-10-28 13:56   来源:燕赵晚报

  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水平,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10月27日《新京报》)

  贫困学生午餐补助计划受到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和高度肯定。虽然这个补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管理与补助效用的实际考验,还要遏制补助资金被雁过拔毛挪作他用,或者学校食堂通过提高价格变相侵吞补助等各种可能,但这一补助计划的推出,无疑弥补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地区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国务院推出贫困学生膳食补助计划之前,事实上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且在此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民间公益项目“免费午餐”从网上发酵造就奇迹,记者邓飞利用微博创造了公开透明的公益模式,短短5个多月募集善款1690余万元,为77所学校的1万多个孩子烹制了免费的午餐。再比如,正在多地举行的“为了一个鸡蛋暴走”的公益项目,参与者需在12小时内走完50公里,并游说周边朋友为其暴走行为捐赠善款,所得善款全部用于为贫困地区儿童每天提供一个鸡蛋,以补充必要的营养。

  假若没有这些民间慈善组织对贫困地区学生餐桌的关注,没有它们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证实补助学生午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国务院此番贫困学生膳食补助计划,是否会这样快的推出?这,正是民间慈善组织的优势所在:它不仅能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社会横切面,而且能够利用自身尝试、探索出一种具有专业性和有效性的公益模式,从而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后续的有效跟进。

  具体到贫困学生的午餐,民间慈善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更多还是要推动政府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显然是成功的,它不仅促成了政府部门快速地推出补助计划,而且还为之探索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让政府部门的膳食补助计划可以直接套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民间慈善组织行动的关注和跟进,同样值得肯定,它没有忽视民间组织的有益探索,而是很快接过了属于自身责任的接力棒。这样的互动模式,应该成为未来慈善的主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