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调整期。受此前高铁追尾事故影响,此前已经反复拔高的《铁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及《“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正在进行新的调整,主要是压缩高铁建设规模和标准,目前约有一万公里的线路或者停工,或者推迟了原定的建成通车日期(10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
眼下高铁建设速度的放缓,固然与此前大小事故频发有关,但也可视为一种理性的回归。不过,作为一个大变局中的小环节,那些停工的高铁项目的农民工工资该由谁来保障?
按说,高铁建设标准高、要求严,一般未经严格培训的农民工并无资格参加工程建设。然而,现实却是,高铁工程中并不乏农民工的身影,很多工程的施工主体往往都是农民工。这里面,一方面由于工程层层转包,到最末端,只能由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兜底;另一方面铁路建设摊子一下子被摊大,到处开工,仅仅依靠铁建工人也不敷使用。
大批农民工参与高铁工程建设,却很难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由于工程层层转包,利益链条越拉越长,利益关系也愈来愈错综复杂。即便是在正常施工的情况下,要想拿到工资也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此番遭遇大停工的情形了。此外,很多农民工往往只是由大大小小的包工头聚拢而来,没合同、无保险,其权益往往系于这些包工头的良心和道德,法律、制度提供的约束和保护相当薄弱,一旦包工头逃遁,农民工则面临无薪可讨的境地。
当然,客观而言,大批高铁项目停工,相关各方面、各个环节都将蒙受一定的损失。在很多人眼里,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投入都砸下去了,农民工的一点儿工资可能算不得什么。然而,账不能那么算。对于在最底层从事最苦最累作业的农民工,那点儿工资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老人看病、孩子上学,还有其他种种开支,都来源于此。有志于体现民族自信心的高铁工程,不该就差这一点儿钱。事实上,这也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没有任何理由搪塞、忽略。
一万公里的高铁项目停工或推迟建设,受到波及的农民工想来不是小数。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妥善处理欠薪问题。即便不能一时解决,也要开列时间表,疏通意见表达渠道,不然,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秋风起兮,天气渐凉。那些曾经满怀热望进入高铁建设工地的大批农民工,早已在热切盼望着拿到工资、回家过年。这一简单诉求,实在不应被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