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投入“不明显”或缘于三公消费“太明显”

时间:2011-10-18 09: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质疑,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我国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新京报》10月16日)

  “明显”还是“不明显”,其实更多不过是出于主观感受的表述。“明显”与“不明显”之间究竟界限何在,作出论断的当事人很多时候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即便是都用了“明显”一词,但不同人口中的“明显”,其程度恐怕也有相当的差别,究竟有多么的“明显”,也并不能仅从这个词的发音中听出量化的结论。不仅如此,主观感受上的“明显”与否,其实也与当事人的感知能力有关,假如感知力本身比较迟钝,即便的确很明显,也未必就能有“明显”的感受。可见,“明显”二字其实主观行太强,自然也就很难被作为客观的依据,更不能太当回事儿。

  具体到“财政收入很高,民生投入并不明显”而言,这里面的“不明显”,会不会也有感觉迟钝的成分,又有多少与客观实际相偏离的主观成分,也的确需要被打上个问号。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明显”还是“不明显”,与其纠结于词汇的表述,还真不如拿数据来说话。相形之下,财政部对于“民声投入不明显”的质疑,通过具体的数据以及比较法来释疑,的确有望从主观回归客观。

  按照财政部的解释,虽然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收支总量较大,仍然经不起人口这个巨大分母的平均,按照人均财政收入来算,我国财政收支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具体到数额上,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等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差距如此明显,感受上“不明显”,似乎也当在预料之中。

  不过,仅仅从财政收支的数据差别上对“不明显”做出释疑,恐怕还不能全部解开谜团,毕竟,不同国家之间财政收支的对比,其实并不能仅比绝对数额,而同样要看平均收入水平以及购买力。而假如计入这些因素,仅为发达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其实并不算少,假如这些收入能够有效的开支,并用于“刀刃”上的话,民生投入的效率与效益,也并不该逊于上述发达国家。

  事实上,相比“民生投入不明显”,财政在“三公消费”上的开支,却相当明显。近日曾有一位公民拍摄的一组全国各地政府大楼的照片,财政在这方面投入的效果已经明显得“有照为证”了,除了豪华政府大楼,公款喝茅台,公款出国考察,甚至动辄数千亿的公车费用,更是从来没有缩手缩脚过。与财政公费开支的出手阔绰相比,民生投入无疑更加的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所谓财政开支三分之二投入民生,究竟一路上有多少跑冒滴漏,又要经历多少层的雁过拔毛,也同样饱受质疑。

  基于上述视点,财政蛋糕总共就那么大,用于“三公消费”的明显一点,用于“民生投入”的必然就会不明显一点,二者必然是互斥的关系。假如“三公消费”时从不差钱,一谈到“民生投入”便总是哭穷,与其说是出于客观,毋宁说是更多反映出“官生”优先,“民生”靠后的优先级次序,或许这也才是“民生投入不明显”背后的真问题。(武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