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为“深水区”探路

时间:2011-10-18 09:51   来源: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连日来,“文化”话题,备受媒体和公众关注。

  正如“改革”是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在文化领域,“改革”二字同样举足轻重。只有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图景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

  从明确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到鲜明提出文化的“两种属性”、“两个效益”;从正确处理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到灵活运用文化与经济不断融合的趋势,思路的开拓、观念的突破、机制的创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17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国产电影2010年斩获100亿元票房……对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事实比任何雄辩都更有说服力。

  去年此时召开的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无疑就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以极大决心和勇气推动。

  作为改革整体的一部分,文化体制改革给其他个领域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经验。比如,对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区分,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事务等很多领域都同样存在。以医疗为例,既要建立普及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也要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协调好医院、市场、患者等各方的利益,处理好公益性医疗事业与市场化医疗产业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中对相关单位类型的清晰定位和准确认识、对其关系的合理把握和精确协调,对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化,无疑有着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文化体制的改革,也深化了对改革本身的认识。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既复杂又模糊。在处理文化和经济关系的同时,还要处理需求与市场、商品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能以“分类”概念明确不同文化实体性质,明确政府在文化事业和产业上不同的职能,才使得这一改革能在更大程度上赢得共识、更大范围内顺利推进。

  这种“差异化”、“分类化”改革的思维,对于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走过30多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改革的问题上,“要改革”是共识,“如何改”却还有待澄清。裹足不前绝不是最佳选择,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各个领域不断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方式,才能让局部改革的涓涓细流,汇成整体改革的滔滔洪流。

  更重要的是,文化体制改革,背后实际上是文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文化领域的改革,不仅是改革的关键内容,更是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路径选择”,文化体制改革都至关重要。

  纵观历史,每个民族的崛起,都必然伴随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本身就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变革。文化体制改革带来文化认识论的提升、文化发展观的明细、文化能力建设的飞跃,这可说是中国文化走向复兴的“破题”。破题之后的答卷,将书写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