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财政收入很高,2/3用在民生,市民感觉并不明显”的质疑,财政部办公厅表示,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10月16日《人民日报》)。
根据财政部的解释,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还有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这种“间接惠民”不太好感受。
并不否认,间接惠民也会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但要把生态环境、交通建设等都归类为民生支出,难免不给人一种“民生支出是个筐”的感觉。顺着这样的逻辑,恐怕没有哪一项政府支出不可以归类为民生支出。比如说,国防投入是为了保家卫国,园区建设是为了增加经济活力,甚至“三公支出”、公务员工资都可以理解为民生服务。如此道来,别说财政收入三分之二用于民生,而是百分百用于民生了。
问题正在这里。数据来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逐年增加,但具体到民众生活来看,直接惠民支出却并不是那么明显,导致民众感受不明显。而要想改变民众的这一感受,显然需要加大直接惠民支出的投入,让民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生活带来的好处。
应该对民生支出进行一个明确定义了。在民众看来,民生支出应该是狭义的,是指直接惠及民生的支出,比如说,教育、医疗、住房等;而生态环境、交通建设等,则不应该归为民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