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投入,不能忽略民意

时间:2011-10-17 10:54   来源:钱江晚报

  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对财政在民生上的支出感觉并不明显?各界一直争议不断。财政部门日前给出解释,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但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等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这个数据是客观情况,但很难完全解开老百姓的心结。毕竟从数据上说,这么些年无论是居民收入增速还是民生投入增速,都没能跑赢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我国人均财政收入落后于发达国家公众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财政收入年年涨停,而民生投入却连大盘都没有跑赢,公众心里还会犯嘀咕。

  这些年,中央政府已经高度关注比例失调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民生投入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居民收入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规划则将其明确为居民收入要与GDP增长同步。

  从“吃饭财政”、“建设财政”转为“民生财政”,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民生财政”不能当成口号或者运动,不能成为以GDP为核心的“建设财政”的翻版,如果决策过程、投入方向和比例,都是地方官员说了算,行政主导的弊病还是会很明显,应用不当甚至会造成政府债台高筑和民众税负加重。

  民生支出要让老百姓满意,不单单是加大投入就能解决问题。问题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转型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否引入了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为民众花钱,多花少花总是好,而忽略民众需求。没有充分听取民意而加大民生投入暗含着某种危机,你以为投入了很多,可是都是在民众感受不到的领域,那投入的方向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