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时政

真正的“透明口袋”还需更多制度努力

2011年10月13日 12:59:00  来源:西安晚报
字号:    

  两面透明的玻璃合在一起,像个长方形的透明口袋,中间夹着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的年度审计报告,共24页。经过近4个月准备,昨天开幕的“慈善之光——中华慈善总会暨团体会员慈善成果展”上,中华慈善总会终于通过“玻璃口袋”的造型,向公众仔细晒账本。管理费不像舆论盛传的那么高,只有0.11%;工作人员也不像外界传言那样拿着高薪,会长年薪也只有4.8万。

  “透明口袋”是个很不错的创意,因不透明而深陷重重丑闻中的慈善组织,寄望于通过这个“透明口袋”向公众传递一种毫无保留的诚意和毫无掩饰的透明。可惜这个“透明口袋”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好评,舆论对慈善总会公开的账目满腹疑问,从“会长年薪4.8万”到“0.11%的管理费”,都受到了公众强烈的质疑。

  慈善组织要重建信任,仅有一个“透明口袋”的好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慈善组织在创意之外做出更多实质性的制度努力。

  难怪公众不相信“会长年薪只有4.8万”,这份报告名为“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的年度审计报告”——可没有向公众交代清楚,到底是谁审计的,是国家审计总署审计的结果,还是中华慈善总会自己审自己?另外,会长年薪是不是真的只有4.8万,如果会长不向社会公开自己的家庭财产状况,不进一步公开细化的信息(比如福利、奖金、公务支出等等),这个数字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慈善总会这一次向社会公开的审计报告,只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不可证伪的结果,里面的数字,都只是慈善总会的自说自话,公众即使不相信,也无法通过其他手段去证实或证伪——比如,公众直觉和经验上不相信“会长年薪只有4.8万”,但又没有更多信息来证实或证伪这种怀疑,所以,人们出于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只会“宁可信其假”了。

  真正的透明和阳光,应该是将自己置于一种日常的、动态的、全面的、主动的可监管制度之下。所谓“日常的”,是指公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很方便地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管,比如,随便点击一下慈善总会的网站,就能够查到某个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看到某笔捐款的流向,而不是像这样只是偶尔公布一个审计报告。所谓“动态的”,是指监管不只是对结果的监管,而需要是对过程的监管,从捐款入账到捐款的流向,整体过程应该都置于捐赠者和公众的监督之下,而不是像这样只是最后公布一个结果。

  还有“全面的”,是指公开所有信息,方便公众去证实或证伪。比如你说这个项目花了100万,如果是全面的,那么公众自己能算出来是不是真花了这么多钱,造假了很容易对不上账。可如果公开的信息很有限,那么慈善总会说多少就是多少,公众无法根据公开的信息来判断是真是假。

  唯有慈善组织置于一种日常的、动态的、全面的、主动的可监管制度之下,才会真正实现“透明口袋”的隐喻。 (曹林)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内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