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板跑路让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备受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中国)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小企业主们对于未来有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悲观的看法。72.45%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10月10日北京晨报)
小企业主对未来发展前景如此悲观,让民众再次为小企业坎坷的生存困境捏了一把汗。如今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导致的老板“跑路”、公司倒闭,将公众的视线转移到了那些垂死挣扎的小企业身上。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目前中小企业面临“两难”问题,一是生产难,主要集中于融资难、人力资本以及原材料的成本上涨上面;另一方面是销售难,目前受欧美债务危机的直接导致了外部出口量的萎缩,再加之内需刺激拉动的这架“马车”疲弱,都使得中小企业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
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毫无疑问就是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比如这次集中爆发在温州老板的“跑路潮”,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笔者也相信,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随着政策落实逐步得到化解,但问题是仅仅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就能使中小企业重新复苏吗?
就拿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为例,应该说大多数温州人的第一桶金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开始,比如生产皮鞋、打火机、服装等初级产品。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悄然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中小企业的整体利润率不足3%。在这种微薄的利润面前,温州人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是经济转型、要么是进入带有“双高”的投资领域,最终温州人选择了后者,在炒房、炒钱中追逐了短暂的暴利。
有人要问,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实现经济转型呢?原因很清楚就是“玻璃门”阻碍,缺乏公平的扶持与竞争。虽然部分领域已经逐渐向民间资本打开了大门,但是民间资本在一些领域还是存在无形的障碍,也就是真正赚钱、利润集中的领域,民间资本是很难进入,即便是进入也会在以后的竞争中被残酷的排挤掉。
中小企业发展不仅仅渴望的是得到“输血”,他们更愿意看到公平的扶持下恢复其“造血”功能,比如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减少各种税费的负担等等。虽然说有了公平的政策不一定能保证所有中小企业都生机勃勃的发展,但缺乏公平扶持的基石只会注定让中小企业在经济泥淖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