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晓宜
接二连三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高铁事件”、“古董鉴定事件”,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和承受能力。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近日《人民日报》)
红十字会本是人们最信任的慈善组织,但是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直接导致了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降低,捐出的善款骤减,虽然事后红十字会也试图作出大量的弥补手段,但是危害已经形成,就像破镜难圆一样。遭遇信任危机的,并非只有慈善组织,包括政府部门。“高铁事件”中王勇平的那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红遍了大江南北,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公众信任度的纠结。
在网络日趋发达,信息传播加快的背景下,来自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消息已经远远跟不上小道消息,公众的自我意识、怀疑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如果我们仍对公众信任度的降低保持迟钝,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大面积的“信任危机”。在前不久的摔倒老人无人搀扶事件中,信任危机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走到学校不信任老师,走到医院不信任医生,走到法院不信任法官,我们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这种状况让人忧虑。
诚然,其中有社会发展过快,政府体系处于转型期等原因,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的所做所行确实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首先应从政府入手。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应该负起责任,把钱花在刀刃上,改掉恶习,光明正大的行事,因为只有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才能保持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同时,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严格处罚,提高失信成本,克服官僚主义、打击腐败现象,加强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建设,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专家、媒体的公信力重构,同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让专家媒体敢于说真话;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对于一些“伪专家”“伪报道”,像“张悟本事件”、“07年海南蕉癌事件”,只为了提高自己的利益,损害公信力,造成民众恐慌的,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社会公信力,扰乱大众视线的谣言才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