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37岁的听证代表石爱伟被曝7年间参加了17次听证会,且无一次投反对票。据记者调查,长沙“听证帝”不止一位。53岁的周正良承认自2002年以来参加了近20次听证会。他表示,在长沙至少有八九十人,经常参加听证会。(9月7日《潇湘晨报》)
“听证哥”、“听证帝”、“听证老太”、“听证专业户”……只要稍稍关注媒体报道,人们已经越来越熟悉起这拨异军突起的“另类明星”。对于推至舆论焦点前台的“一鸣惊人”,长沙这名“听证帝”也许一时颇难适应,但作为屡屡“有幸”代表民意的“听证常客”,被人关注应是早晚的事。
正如曝出“听证帝”现象的长沙这次听证会相关负责人所言,“有人热心于公运事业很正常”,社会公众当然需要乐于“为民代言”的“热心人”和“热心帝”。只不过,当媒体采访之后翻出“陈年旧账”,发现有许多“听证常客”,做的往往是“少提异议,多帮正忙”、甚至是“从来不投反对票”的同一套“熟练动作”后,人们自然要用一种怪怪的目光审视他们:如此热衷这种没有多大社会实效和积极意义的“充数听证”,背后究竟藏有何种秘密或是猫腻呢?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局部地区、特定范围的“听证帝”现象,或许还是同样做过“听证常客”者,揭示的内幕更能触及内核。譬如也在长沙,有位参加过几次听证会的揭秘者称,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没有点名地说他认识一个听证“老口子”(长沙话:指有经验的人),结果后来再被“选中”参与听证的机会就少了许多。而他曝出的另一个猛料则是,长沙市物价局曾就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举行听证会,一家燃气公司提前将听证代表请过去,开了一个预备会,“给了400元的劳务费,后来听证时又给了1000元。”
偏听偏信当然要不得,但各地“听证常客”的不断被揭,似乎也确实值得人们有所警醒,有所思索。如果说公权部门要严防那种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的“权力寻租”行径,一些巴不得拉上全家人都去充当“听证代表”的地方,是否也需警惕有没有存在“言语寻租”的猫腻呢?而从一些听证会利益涉及方出于省事省心和速战速决的考虑,宁愿花点钱财,预作打点,通过“台下运作”达到“台上顺畅”的做法来看,这样的“言权交易”,就未必不可能是某些“听证常客”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强劲动力所在。
即便个别“听证常客”的“言语寻租”只是一种猜测、一种多虑,但无论如何,“听证专业户”所暴露出来的听证代表“小圈化”、“封闭化”,甚至“拉帮结派”、“利益共享”现象,的确不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了。因为,往小处说,这是对听证要求的虚与委蛇,而往大处说,则可能是对有人打着民意代言幌子,行中饱私囊图谋的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