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算起,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面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十几亿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甚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历史证明,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改革,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出路。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由于我们党长期搞军事斗争,搞革命斗争,在军事上有一套,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经验不多。1946年,毛泽东同志撤离延安时曾对记者说,估计国共内战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第二种可能是被国民党打散了,如果那样,他将重新组织队伍,上山打游击。第三种可能是被国民党消灭了,即使如此,他相信,我们的后人,还会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与国民党斗争。结果,我们党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胜利,就夺取了政权。历史这么快就把党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台,我们党没想到,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充足的理论准备,更没有经验。
但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党。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完时,毛泽东同志就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存在严重弊端,在中国有点“水土不服”。因此,他鲜明地提出,要从“以俄为师”转到“以苏为鉴”。这是个重大的转变,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研究苏联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再转变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环节之一。后来,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前,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时的民生,那就是 “穷”,而且是普遍贫穷。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出席一次会议时,感慨地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决定立即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任务,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新时期。
可见,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抄照搬来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深一层的动因,是贫穷,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国家和民族就难以摆脱贫困,更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