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前的坐等心态或为要害
时间:2011-06-08 10:40 来源:齐鲁晚报
新闻说,中央政法委官员谈社会管理,“不要等闹大再被动应对”。这算是一个忠告,一个提醒,一个告诫,或者,一个嘱咐吧。不过,我想,那些被动应付的事情,大多也并非在“等”的过程中闹大的。如果处理事情的官员能够预知哪一件事情会闹大,他或者他们哪里会不及时解决呢?
在官员,闹大并不符合其利益。维稳表现,一票否决,他是巴不得稳,唯恐其不稳。在把事情闹大的民众,我想,起初大概都是问题总不能解决,直到他“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才破釜沉舟,以望一成。不过,听说现在一些地方也确实出现了以“闹大”来威胁基层官员的现象,满足各种不大不小的要求。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围绕着“闹大”,出现了两种互动模式。基本模式,仍然是一些地方的官方或者官员无事惹事,有事不解决,视民众为可以予取予夺的对象,极少数情况下,事情闹大了,就形成事件;绝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压住了,于是可以夸称“社会和谐稳定”。另类模式,是少数情况下,“闹大”本身成为要挟官方的一种武器,使官员无可奈何地满足其不大不小的要求。
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一些乡镇官员抱怨现在不能征收钱款,干部威信就不足了,而且积极性受影响,人手也不够,缺乏管理农民的手段,又要杜绝上访现象,有的农民就变着法子提要求,不满足就以上访闹事为威胁,搞得他们很疲惫。我虽不能同意把这种现象夸大到“农村主要矛盾已经变化”的普遍程度,但还是相信村民中确实出现了与基层政权进行狡黠博弈的现象。
“不要等闹大才被动应对”,无疑是希望能够把社会管理做得主动一些。只是,这仍然是管理者的思维,是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交底谈心。而主动,在官员来说,原本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在事情刚刚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去解决,这是一种主动;天下本无事,官员自扰之,拆屋揭瓦不补偿,又何尝不是主动、“积极有为”呢?
反抗也好,主动的攻击性也好,心理上有着共性,那就是不再忍让或者不再求解于程序,变得容易启动“自我解决的暴力”。就在这两天,我相继看到,贵州都市报一名记者因故意伤害逃跑被警方通缉,具体情况没有透露;云南一小学老师因感情问题在宿舍引爆手榴弹致2死1伤;中国短道速滑队在丽江与巡防人员发生群体肢体冲突,双方互指对方先动手;“吉林一法官被炸死案告破,嫌犯因报复社会作案”……这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几乎都可谓无先兆的即时暴力,具有随发特性。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非程序行为”,显示着社会的浮动心理,也是治理权威丧失、人群情绪不宁的迹象。
“不要等闹大了再被动应对”,虽然还适用于很多情况,但新的情况是随发性事件甚至连“等闹大”的机会都不会给。为什么事件会“等闹大”才会应对,以至于被动,固然值得探讨原因,但什么时候,一个看似随发的事件突然出现,而且闹到不可收拾,这种可能性才是真正的要害。(刘洪波)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