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19从铁路部门获悉,计划6月底开通的京沪高铁将采取拆除豪华座椅、降低运营时速的方式贴近普通消费者的需求。降低运营时速后,预计京沪间最快直达列车的运营时间将从原来拟定的4小时延长到5小时。(4月20日北京日报)
此前,铁道部就声称“高铁时速将会降至300公里以内,既是为了保障安全,也给下调票价留下空间”,再加上京沪高铁方面拆除豪华座椅以赢得普通消费者的做法,或可以看成是高铁“平民化”的开端和标志。仅就此举而言,有关方面顺应公众需要尤其是顺应市场需求,主动“放低身架”,其姿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从过去的“高高在上”,到时下的“降速降价和折座椅”,不正是因为之前的部分设计和决策存在不合理所造成的吗?
不论铁路部门承认不承认,是“死犟”着不承认也好,事实上一个从过去的“高端”到“被迫”式的平民化,这就足以说明高铁在运营理念、票价设计等诸多方面存在必须纠正的问题。这方是促进我们对时下高铁“平民化”反思的最重要部分。
我国高铁从无到有,仅仅花了5年不到时间,高铁的运营里程已达7531公里,高居世界第一,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其“成就”在于列车运行速度之高、里程之长,更出色的是建设时间之短。但一个“过快”的速度或建设成就,并不排除有脱离实际需求的成份。“好的设备运营不完全”,就相当于一个“大肚皮汉子”明明可以吃很多、发挥更大的作用,却总是“吃不饱”。如果这种现象是存在的,那么,高速进军的高铁就不排除有“资源浪费”的现实。“降速”以促降价来赢得公众同样是这个道理,又犹如一台明明动力是10000马力的机车,却偏让人家跑5000,这就是一种浪费;况且,众多高铁装建豪华座椅之时,投入了多少大的预算和社会成本?现下一拆了之却没什么说法,不是严重资源浪费又做何解释?
“降速降价”甚至是拆除豪华座椅,从本质上是理性回归。但这种回归终归代价巨大,这个结论恐怕任谁也否定不了。一些科研设计和推广科研成就可以超前,但具体到任何一项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国计民生工程上,就不可不审慎对之。“回归”固然令人欣慰,但对于曾经的“弯路”,亦应多些反思。(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