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尽管中央部门和陕西、广西等地方近期陆续公开了2011年预算,且今年预算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北京市已经公布公车支出资金,但大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工资以及行政成本等。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其他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比重非常高,在30%甚至40%。
对于政府部门财政预算,公众的呼声一直很强烈。长期以来“三公经费”居高不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2010年中央电视台曾披露,全国“三公经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比公共安全经费预算和国防预算经费都高出一大截,相当于年财政支出的30%。但是呼声再强烈,别人照样置若罔闻。最近,财政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在官方网站晒出自己的2011年部门预算,令人遗憾的是,公众都无法从这两个部门当中找到“三公”费用的蛛丝马迹。“三公”费用躲到哪里去了?藏在一项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
据说,“其他支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香饽饽,知情人士称,“其他支出”让地方政府爱不释手有两大原因,一是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人大审议时好通过;二是预算法规定,年度中财政资金在科目间“流转”不需人大审批。除了人大审议好应付之外,更有价值的恐怕是,给“三公消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藏身之处。比如说,在2009年被调查的湖南省浏阳市广电局长的奢侈消费清单中足浴中心、餐厅包厢、西餐厅、水疗中心等都是通过“其他支出”列支。“其他”两字,用语简约不费笔墨却又包罗万象。超标买的公车、出国旅游花的钱、请客吃饭足浴按摩的开销都可以往“其他”里归拢,成为一个公众永远也解不开、弄不清楚的谜。
衣服得一件件脱,看来人家是觉得一下子公开尺度太大,怕走光了羞于见人。公款消费,大吃大喝、大手大脚,要是都如实公布出去,羞见纳税人。所以只好请“其他兄”帮忙。要求预算公开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公开不行,那就部分公开,或者以让人看不懂的方式公开,玩躲猫猫,搞游击战,从而达到公而不开的目的。(董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