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地老百姓因此也对自己民生问题的改善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他们迫切希望解决水、电、路等问题。但白庙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眼看1000多万改善民生的资金缺口无着落,白庙乡政府无奈在网上招商、求助,但一个多月来依然毫无反应。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对此是困惑不已:这“裸账”究竟怎么啦?(6月7日《成都商报》)
想当初,白庙乡政府实现财政支出的“裸账”,对于饥渴的民心来说,算是一次不小的慰藉。正因如此,叫好声彼此起伏,公众纷纷渴盼着此举能推动透明财政的阳光,撒播到更大范围。然而,我们高兴得似乎太早了,“全裸”的白庙还没等来愿意接茬跟着“脱”的部门,便遭遇了“裸奔”行程上的障碍——争取资金没有回音,上级部门很少“关照”,就连商家也不买账,绝少前来投资了。
白庙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上级部门、投资商家打入“冷宫”。惹得此前信心满满的乡党委书记,也有些踌躇困惑——“裸账”究竟怎么啦?交织着现实压力与理想主义色彩的“全裸试验”,经过短暂的喧嚣之后,似乎落得了个“四面楚歌”的境地,理想主义遭遇了挫折,只有突兀的1000多万改善民生的资金缺口的现实压力横亘在面前。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深不见底的“江湖”惯性使然。一则,虽然都高调主张“财政公开”,但不少人打心眼里都不希望公众明白地知道政府部门的钱用在哪里。因为公开得越彻底,来自公众的监督就会越深入、越广泛,这对于习惯了暗箱操作、内部运作的一些官员来说,无疑是全新挑战。而白庙乡在部分人眼里,“毋庸置疑”地犯了潜规则的“大忌”,“全裸”让他们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无法获得“公款吃喝”等诸多好处。所以,他们以减少考察、不批资金等方式表示惩戒。
二则,企业不前来投资,是错误地认为“水至清则无鱼”。因为现实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好的规则和良好营商环境并未形成。不少地方的企业和投资者个人,都习惯不遗余力地对权力部门进行“打点”,来获得当地的政策支持和政府保护,靠“保护伞”而非“实力”竞争取得市场胜利。就连一些跨国企业也拿钱打通关节进而获利。在这种语境下,“裸账”成了很多投机钻营、渴望政策“红包”的商人,投资决定前最大的拦路虎。
所以,“全裸”乡政府的“热望”遭受上级部门、投资商人的“冷遇”,其实是财政不公开、营商环境不公平下的必然。而显然,要想结束此类“必然”,唯有以“制度设计”强力推进各级别政府财政“坦诚地裸身”,实现对所有“下级部门”的一视同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法治、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使任何一个企业不必对“权”表达“敬意”。到那个时候,“白庙乡”式的碰壁和困惑才会真正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