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书是中国大妈对家庭价值的坚守

时间:2014-01-27 15:03   来源:中国青年网

  1月14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以罕见方式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这则广告以“给儿书”为标题,全文仅几句话:“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过年吧!爱你的妈妈”。

  春节将至,有人归心似箭,亦有人“望乡却步”。这不,有“中国大妈”便将广告打到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了,只为“寻子”,喊其“回家”,并称不再“逼婚”。春节期间不愿或不敢回家的人,我们称其为“恐归族”,此前曾有网站搞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

  不恐归的人想法都差不多,但恐归族却各有各的想法。有网友干脆总结出了一个“过年九大怕”,怕春运、怕送礼、怕催婚都“榜上有名”。而据《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过年过节时超四成的父母选择“唐僧模式”,即不断地言语催促;近两成的父母喜欢“发动群众”,用亲朋群体施压;还有的父母直接赶鸭上架,强行安排相亲约会。对这些现实的调查结果,不少网友看后“掺杂着笑与泪”表示:条条正确,句句心酸。“每逢佳节被逼婚”,既是生动现实的写照,亦是部分“恐归族”心理压力的由头。

  春节,包含了国人最朴素最原始的希冀。据悉,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西周之后,过年还有了丰收庆祝的含义。当春节的文化记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便成了民族文化深处的基因,在这种文化的主导下,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家人团圆是理所应当的。不过,现实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让人称心如意,一方面,现实交通的压力不容小觑,数据显示,今年春运人数达到36亿人次,已接近总人口的3倍;另一方面,则是年味渐行渐远、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现实冲击下,传统的家庭价值正被残酷的现实冲击着。

  现在,一封刊载于外媒的《给儿书》,发出了“中国大妈”的“好声音”。这让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亦或是现实如何无力,“中国大妈”对于家庭归属感的诉求,从来都没有变过。即便相隔万里、即便时常逼婚,但到了春节这样的关键时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回家”才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可以说,一封远在万里的《给儿书》,道尽了亲情与社会的压力,是中国文化生态的真实截面。寥寥数语,简约却不简单,其所传递的意识,也胜过千言万语--对家庭价值的坚守,“中国大妈”义不容辞。

  春节,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但风俗,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当孩子害怕“每逢佳节被逼婚”,于是选择“不回家”时,“中国大妈”在风俗习惯上选择了退守,但却更好地坚守了家庭价值--哪里有家人的团聚,哪里才是家的所在。冰心曾这样赞叹母爱:“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种“母爱”,即可指狭义的母爱,亦可指广义的家庭之爱。一则万里寻子的广告,足以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们带去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龙敏飞)

编辑:李培刚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