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抗强大的GDP政绩观,新的政绩评价体系必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内容,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比对的客观标准。只有这种量化的、可执行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影响各级政府的施政行为,真正改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观。”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干部考核以及选拔任用问题,是关系民心、关乎发展的重大问题。启动更为全面、科学的“选官”模式,改变“唯GDP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也是被讨论多年的话题。当下,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由于长期受“GDP指挥棒”影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环境保护。目前大气、水质、土壤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社会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各类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改进干部考核手段,帮助各级政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已成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难题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之所以会成为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指挥棒,是因为GDP指标是最直接、最易量化的考核指标。在GDP主导的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GDP数字增长,在大拆大建之下,群众利益经常成为所谓地方发展的牺牲品。在GDP这根魔棒的指挥下,不断催生疯狂的“壮举”——“十二五”时期,中央政府确定的年均经济增速是7%,5年下来总的增速是40%,但全国共有9个省区提出了GDP总量和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为了拉动GDP增长,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就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首选,一些地方政府也是振振有词,“经济不发展,还说什么改善民生?”
随着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张旗鼓地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目标的地方政府部门已不多见。但是,不这么说不等于不这么做,在真金白银面前,地方政府通常是难挡诱惑。不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GDP”,还是以生命换来的“带血GDP”,这些GDP确实为地方政府带来了财政收入和一些就业机会。这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对GDP孜孜追求的原因。但是,以追求GDP增长为特征的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注定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单位GDP的能耗,2010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水平的经济发展必定会降低居民幸福感,破坏生态环境。
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建立新的政绩评价标准,是干部选拔任用问题,更是关系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了对抗强大的GDP政绩观,新的政绩评价体系必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重要的考核内容,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比对的客观标准。只有这种量化的、可执行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影响各级政府的施政行为,真正改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观。
单位产值的能耗可以量化进入政绩评价体系,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程度可以量化,居民的幸福感也应该量化。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不同理解和感受,但通常而言,居民的“幸福”与解决社会保障、高房价、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是否解决,也可以量化为客观指标。同时,居民的主观感受也应该在考核系统中有所体现。新的政绩评价指标应该涵盖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以客观、详细指标指导地方政府改变执政理念,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放在与GDP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