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铁建事件促推国企严控招待费

时间:2013-05-09 15: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媒体监督中铁建的本意,绝不是只跟一家企业过不去,而是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督促这一行业所有的国企能够捂紧钱袋子,不要慷国家和全民之慨,污染行业空气。中铁建前倨而后恭,看样子是准备严控招待费,可是他们真的能做到什么程度,整个行业的风气会不会经此事件后向好的方向转化,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8日下午,中铁建向媒体发来情况说明,回应8.37亿招待费问题。他们表示,招待费确实偏高,力争2013年业务招待费比上年下降10%以上,今年招待费用力争至少降到7.5亿元左右。

  媒体最初曝光中铁建的巨额招待费时,中铁建的第一反应是指责媒体“扯淡”,然后不再对此事进行回应。众多媒体跟进报道此事,招待费问题持续发酵,一股巨大的舆论声浪指向了中铁建,他们才给出了昨天的“说明”。说明中承认了招待费偏高,但同时也作了自我辩护,称“公司业务招待费的增幅低于营业收入的增幅,业务招待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远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3条规定的相关比例”。看上去,他们虽有缩减招待费的计划,却又满腹“委屈”。

  实际上,中铁建最初的只言片语里就提到过,招待费高是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没有被曝光的企业不过是账目“做”得好。而一些记者在调查后也发现,建筑企业承揽工程,远非靠企业信誉和技术实力就能拿下来的,拿出一定比例的招待费来“活络”关系几乎是必修课。这实际上牵出了一个行业潜规则:无论是商业企业发起的项目招标,还是政府部门牵头的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固然是必走的程序,但如果不懂得“功夫在诗外”,建筑企业就无法在业内如鱼得水,甚至还会遇到生存问题。那些重要资源的掌握者,都是建筑企业逢迎拉拢的对象,轻则请客送礼,重则金钱铺路,最后就形成了天文数字的招待费。

  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招待费遥遥领先:除了中国铁建连年超过8亿元的招待费外,中国交建的招待费也高达7.79亿元,中国水电的招待费为3.43亿元,上海建工、葛洲坝、中国北车、金隅股份的招待费均超过1亿元。在这个领域,“招待”是必需的,只不过有些企业直接以“招待费”的名目入账,而另一些企业则多长了心眼,把这项巨额开销以多种名目入账:招待费、差旅费、培训费……媒体监督中铁建的本意,绝不是只跟一家企业过不去,而是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督促这一行业所有的国企能够捂紧钱袋子,不要慷国家和全民之慨,污染行业空气。媒体和公众所期待的是实质性的改进,而不是“学乖”后在做账上下工夫,表面账目油光水滑,实际操作我行我素。

  前一段,各级政府部门在媒体上披露了“三公经费”的预算方案,媒体也进行了热烈的观察和点评,肯定其缩减开支的努力,也提出要求希望“三公经费”的账目能够公布得更为详细,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实际上,大型国有企业的招待费虽然不同于政府部门的开销,但作为国有股份占主导、高管带有行政级别的企业,其公款养车、公款出国、公款招待的费用也应向社会披露,接受公众监督。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已通过年报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披露,但很多企业的经费使用仍有语焉不详之处。这一次,中铁建的问题被揭出后,一副不服和不忿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就带有“全行业如此,为何独揪我一个”的情绪。

  要想破除建筑行业的陈规陋习,一方面要靠严格招投标程序,以公开透明来防止猫腻丛生;另一方面也要严管企业账目,尤其是要严格大型国企的财务制度,使之不能轻易挥洒“招待费”。中铁建前倨而后恭,看样子是准备严控招待费,可是他们真的能做到什么程度,整个行业的风气会不会经此事件后向好的方向转化,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可以肯定的是,招待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帆风顺,如果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不能形成制度,而只靠零星的曝光来推动其事,前景不容乐观。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