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一度作为美谈在网上热传,事件主人公也被冠上 “最美女孩”称号。可在近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的虚假失实报道调查中,“最美女孩”被第一个拎出来“示众”。美谈成丑闻,倒了善良人的胃口。
回头看看当日报道,“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文字可谓绘声绘色,外加配发女孩现场喂饭照片,有谁会相信这一切都是事先策划好的?不过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快有细心网友揭发,“最美女孩”并未真正帮助老人,配文照片都是摆拍的,连续拍了两天,之所以大动干戈策划这场戏,目的是在介绍“最美女孩”的文字中,植入她服务的某会展信息。
牛奶、羊肉都在造假,区区一个“最美女孩”似乎算不上什么。毕竟听一个假故事,人们损失的只是几分钟关注时间、错付的同情心,不用担心买了假货、金钱受损,也没有“中毒”隐忧。但是果真如此吗?“最美女孩”报道以及紧跟而来的真相,都在网络引起不绝议论,足见伤害之大。“真善美”造假,如同向人心“投毒”,往本已有点脆弱的社会信任又狠狠踩了一脚。
借行善之名,行造假之实,并非新鲜事。街上有假借残疾行乞者,翻个花样到网络,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眼疾患儿的母亲曾在网上募捐,却遭遇好事者挑衅,号称“在街头跪爬一公里,我马上给你捐两万元”“两万块钱还不够给我女朋友买支口红”,激起网友同仇敌忾,捐款额飙升,结果患儿是真的,挑衅者却是扮演的,意在通过网友的愤怒多多募款。可叹的是,真相水落石出,始作俑者毫无悔过之意,反以“目的正确、手段不论”搪塞。可想而知,日后再碰到类似募捐,网友们慷慨解囊前,必得思量一番。
建立人与人的信任,尤其是陌生人间的信任,需要日积月累方有小成,而破坏这种信任往往只要一件小事。自从有了“彭宇案”,不少人称不敢再去帮扶素不相识的老人,出了郭美美,红十字会被推上风口浪尖。现在又有了别出心裁的“最美女孩”造假,打着正能量旗号,消费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如果不是把戏被揭穿,差点成就了“名利双收”佳话,实在让人有防不胜防之感。须知,成功的造假者最能洞悉人心,能激发公共情绪的主题无外乎同情弱者、仇富仇官、拜金艳照等等,可谓一点就着,永不落空。“最美女孩”骗局揭穿,又上了一课,善良人得擦亮眼睛,切莫“听风就是雨”,另一方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不足取,变成冷漠的旁观者,会错过真正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