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1月23日起刊出一组系列报道,报道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万里管网上巡线工、净化工、抢修工、调度员、技术员等众多基层员工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应对严寒、保障天然气供应所付出的艰辛和智慧。他们用乐观的情绪讲述着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极少主动诉说自己的苦和累,默默演绎着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朴实的价值观。
窗外数九寒天,室内温暖如春,很多习惯了使用清洁高效天然气的都市人可能不知晓天然气行业的一个常识:气温每降低一摄氏度,全国天然气供应就要增加200多万立方米。而一般三口之家每天做饭通常用气0.5立方米,一个冬季的供暖用气约1800立方米。
从荒凉的西部地下,天然气“走进”一个个大小城市、数亿人家的厨房里,这无疑是一个浩大工程。守护这一工程的,是工作在绵延数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沿线的广大一线员工。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工人为例,他们常年远离家人,在遥远的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畔,在地广人稀的新疆霍尔果斯,在荒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在飞沙射面的戈壁滩上,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太行山上,冬天在刺骨的寒风中、湿冷的雨雪里,忍受着荒凉与寂寞,默默地巡线、检修、调压,以确保管网安全平稳运行。
今天,在很多地方,天然气不仅成为名符其实的关乎百姓生活的“生命线”,而且为很多地域改善空气质量、显现更多蓝天白云作出巨大贡献。这背后,一个普通调度员的一个指令就可能影响千家万户的供暖和若干工厂的生产运营。不用谁过多告诉这些天然气行业一线的年轻员工,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小心又小心”。
他们的故事通常不为人知,他们的身影极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但他们的群像构成真实中国画像的一角。在各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依然有一些艰苦环境下的岗位需要一线工人的坚守。他们通常并不去想自己的岗位与万里之外某个城市小区居民取暖做饭的关系,他们更多的精力是对付每天的重复作业、不见人烟的孤独,巡线时啃着冻硬的馕,“要用小棒子敲一敲眉毛上的冰”。他们并不抱怨这份工作的枯燥、艰苦甚至危险,问得急了,只有一句回答——“总得有人干”。
艰苦的岗位甚至逼出工人们的生存智慧,“死亡之海”里的天然气净化工寂寞或想家时,就拼命跑沙丘;在戈壁深处的气田,一对夫妻看守一个小站13年,想儿子了就在戈壁滩上种树,把树当儿子养;采气女工在工作之余在电话里教婆婆吃药、遥控孩子背唐诗——真实的国情,真实的国企,真实的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故事。
在石油天然气运输管线,在铁路、公路沿线,在少为人知的角落,每天都发生着类似的真实故事。工人们有苦也有乐,更多的是平淡、平常甚至乏味的日子。而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每一点每一滴,都有这些真实、可爱的普通劳动者的功劳。他们既是为了守住自己生存的饭碗,又不止为了一个饭碗,正如报道中一个调度员说的,“能给千家万户带去温暖,苦和累都算不了什么”。他们坦然面对一切,笑对人生,笑对明天,这些普通工人的生活哲学并不深奥,但有分量。
在各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依然有一些艰苦环境下的岗位需要一线工人的坚守。他们通常并不去想自己的岗位与万里之外某个城市小区居民取暖做饭的关系,他们更多的精力是对付每天的重复作业、不见人烟的孤独,巡线时啃着冻硬的馕。他们并不抱怨这份工作的枯燥、艰苦甚至危险,问得急了,只有一句回答——“总得有人干”。